21世纪圣经注释
士师记
注释
十九 29 至二十 11
备战在前一幕,作者仔细交代以色列人如何接待那个利未人,作者在这幕记载各支派代表的临时会议,商讨他们共同关心的事情(二十 1 ;参二十一 10 、 13 、 16 )。这类会议在日后已不采用,但在以色列没有王之前,它是一个重要的组织。打仗及国家存亡都全赖这会议运作有效。这时全国关注的大事,就是发生在基比亚的暴行,而这次会议的召集人,是第一幕出现的利未人。
讽刺的是,我们这些读者比会议的成员更了解那召集人及所发生的事。我们认为那个利未人把自己的妾的肢体,传送以色列四境,是他在基比亚对妾冷酷无情的延伸;那班会议成员却认为这是神圣热心的行动。以色列人被「激励」,从但到别是巴都出来,众人如同一人。换言之,那个利未人发起的行动所引起的响应,远比耶和华兴起的士师所作的更大。
所有会众聚集一起后,那个利未人最多只是断章取义地汇报基比亚发生的事,刻意隐瞒他的罪过(比较二十 5 与十九 25 )。从这角度来看,他强调道德,是对事实的虚报。他清楚交代他的妾因被基比亚人强奸致死( 5 节下),但他的妾可能是回家后,被他所杀(参十九 28 及其注释)。
无论事实是怎样,大会的成员被那个利未人可怕的演说误导,而且印象深刻。他们「起来如同一人」,并且立即决定一个联合行动,要惩罚基比亚人( 8-11 节)。这个联合大行动基本上是好的,但这行动竟由一个道德如此低落的利未人发起及操纵,以色列会变成甚么样子?这是第二幕要提出的严肃问题。
附注
十九 29 比较塞缪尔记上十一章 6 至 7 节扫罗日后的行动。我们知道警告同盟,不愿参与行动会受咒诅,明显是当时传统的做法。这里的分别在于受害者是人(比较耶弗他的女儿,十一 34-40 )。「十二块」代表以色列十二支派(比较王上十一 29-31 )。
二十 1 「但」参十八章 7 节注释。「别示巴」(意即「七井」;参创二十一 31 )位于耶路撒冷南面 48 哩( 76 千米),在死海及地中海沿岸中间。「从但到别是巴」意即「从极北到极南」。「基列」参五章 17 节注释。「米斯巴」(意即「望楼」)位于耶路撒冷北面 8 哩( 13 千米)(书十八 26 ;撒上七 5 )。它不是十章 17 节位于基列的米斯巴。第 2 节「四十万」参五章 8 节注释。第 9 节把对象掷在地上,或从器皿里抽出东西,是寻求神引导的方法(比较书十八 6 ;箴十六 33 )。第 10 节数目似乎太大,五章 8 节附注对「千」的解释,在这里不大适用。原文可能只有第一部分(「一百人挑取十人」)。这话的重点是,有一成男丁分别出来,支持其余的人。
二十 12-48 战争经过
会众在上一幕聚集的结果,就是开始一场圣战,在许多方面,这叫我们想起乔舒亚时代,攻打艾城一役(参二十 29 、 48 的注释)。圣战是我们在士师记中重复看见的,而且它遍布全书,但这场圣战与其它圣战有别,而且令人不安。
第 18 节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叫我们想起本书的开头,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一 1 ),而以色列得到相同的答复。但是,两次求问的处境有天渊之别!在本书开头,以色列人组成联盟为抵抗迦南人,占领土地,但这次联盟是分裂的以色列人发动内战,兄弟相争( 28 节),自相残杀。本书开始时,以色列人获胜,是立竿见影的(一 4 ),但这里要待以色列人完全崩溃、士气消沉( 26-28 节),才能获胜。其实,这章的「圣」战,很难算得上是神圣的。这场战争由一次集会决定,召开这个集会的,竟是性格败坏的人;而且结束时,充满了腥风血雨过于正义凛然(再参 48 节注释)。
第 18 至 48 节大部分篇幅描述战事的经过,敌方如何获胜。不过,以色列人 3 次求问耶和华( 18 、 23 、 28 节),及耶和华 3 次的回应,叫我们从较深入的角度明白发生了甚么事。这些经文告诉我们战争进展到不同阶段时,以色列人心中所想的,及以色列人与耶和之间的事情。以色列人认为这次行动是正义之举,而且对求问耶和华最后得出的结果( 18 节),充满信心。他们已誓死作战,并且假设耶和华准许他们这样做。所以,他们求问耶和华一些纯粹如何作战的问题:这场战事应如何进行?耶和华命令犹大支派最先出战是合宜的,因为被强奸的妾属于犹大支派(十九 1 )。但耶和华没有应许他们这场仗会打胜,而且耶和华也没为他们作甚么;结果恰好相反,他们连番惨败( 19-21 节)。以色列人第二次求问耶和华( 23 节),反映求问的人因为遭受重创而大大失去信心。他们怀疑应否继续作战,而且他们称便雅悯人为「弟兄」,奏出想寻求和解的音调。不过,耶和华再次派他们出战,但他们再次遭受彻底的失败( 23 下 -25 节)。他们第一次战败后,曾在耶和华面前哭号;现在他们哭号、禁食及献祭。他们直接求问耶和华应否罢兵──他们心中极有可能充满这种思想( 28 节)。耶和华再派他们出战,但这次耶和华终于应许他们会得胜。在随后发生的战争,耶和华帮助以色列,使他们杀败敌人,双方的命运突然逆转( 35 节)。
便雅悯人无疑应受惩罚,但是,按全国整体的道德及属灵状况来看,这场圣战差不多把全国消灭,而不是把它保留。耶和华在第三幕恼怒其余的以色列人,跟恼怒便雅悯人一样。这点从一事得到证明,就是祂分别给双方有胜有败,以致全以色列都受到祂的审判。耶和华既审判祂悖逆的百姓,也保存他们。
附注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