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圣经注释
诗篇 注释
第一○九篇 神圣的愤怒
第一○九篇可算是咒诅诗中最直率的一篇(参导论),因此引来不佳的「舆论」。很多释经家也认为这诗篇缺乏了基督教的理想,与福音精神相违背。有人更把 6 至 19 节看为是敌人对诗人的咒诅,而非诗人的说话。诗篇不需要清楚交代说话的是谁,但上述的解释困难重重: 1. 由众敌人( 2-5 节)转到单数的敌人( 6-19 节),在第五十五篇已有先例。 2. 在第 20 节,诗人重演 6 至 19 节的情怀。同时, 6 至 19 节在原则上可以找到平行经文。 3. 使徒行传一章 16 至 20 节确认本诗篇的默示,也把第 8 节连于犹大身上。正如在其它的诗篇中,大卫的经历常预表耶稣──终极、真实和圣洁的咒诅。
那么,这篇诗篇是否有违新约的精神及理想呢?诗人并没有否定爱: 1. 第 4 至 5 节由始至终,表现出诗人爱他的敌人;原文的现在时态显示,即使在现今的敌意中,他的爱仍未止息。非但不应以为这里有违爱的原则(太五 44 ),我们反而得重新思想究竟甚么是爱。主是否不再爱那些要面对「羔羊的愤怒」的敌人呢(启六 16 )? 2. 诗人并没有报复的行动或者意念。在第 4 节中,他说「我是祈祷」(直译),意思是他全人浸透在祷告中。这样的人又怎会报复呢?面对着伤害和敌意,他只是单单的借着祷告交托给神──完美地表达罗马书十二章 19 节。就算他的祷告在言词和思想上真是不当,他的处理方法比现代的恐怖分子、纵火犯或商场上之竞争者的方法可取。 3. 但是,他的祷告是否真的不当呢?我们感到不安,不是因为他的祷告行动,而是他的祷告内容和词汇。当我们被人的敌视打岔了安静的生活,我们就会向神祷告说:「主啊,求你帮助我按照耶稣的教导去爱我的仇敌。以及,求你 …… 为我处置他们。」诗人比我们来得更现实:除了按照祂启示的方法外,神还会如何「处置」恶人呢?作假见证害人的,他们会自食其果(申十九 16-19 ;参 2 、 6 节);不顺服的人不得存留在地上(申四 1 ;参 8 节);罪人的后代会遭患难(出三十四 7 ;参 9-12 节)。若我们用一般的祷告遁到非现实的世界里,而诗人却敢于表达圣经的写实一面,那我们确实要清楚知道自己所做的是甚么。
话得说回来,我们避免咒诅或祷告,其实也无可厚非,正如保罗提醒我们(弗四 26 ),发怒近于犯罪。麦肯治( J.L.
McKenzie, American Ecclesiastical Review, Ⅲ ,
1944, pp.81-96 )说:「这首咒诅诗不是我们的学习榜样,不是因为它不够完美,相反,是因它极高超,以致我们仿效时产生危险。」
第 1-5 节 求神行动
第 1 节在经历这段可怕的日子中,诗人的灵性可嘉:他仍旧赞美( 1 节)和祈祷( 4 节),又严守「禁食」( 24 节),并坚持参与公众崇拜( 30 节)。这些常是我们这等灵性低落的人在遭遇压力时所弃的。还有,当面对诽谤、谎言、敌视和攻击( 3 节,「攻打」),诗人仍爱他的敌人( 4-5 节),不以敌人不公平的对待回报对方。
第 6-19 节 求神显公义 这段分为两部份: 1. 第 6 至 15 节对称地由 5 段所组成:第一段( 6-7 节)要求地上法庭裁定有罪;最后一段( 14-15 节)是在神面前要求不要赦免;第二段( 8-9 节)与第四段( 12-13 节)说到个人和后代的失丧;中间的一段至为可怕( 10-11 节):我们犯罪,牵连甚广,无论是祸是福,我们的孩子是与我们共同面对报应的(箴二十 7 )。上面已经提过,这种祷告吻合圣经的教导:这就是在可畏和圣洁的神管治下的人生。第 6 节「恶人」:与第 2 节的「恶人」是同一个字词。第 7 节「祈祷 …… 成为罪」:就是祷告也不能救他。第 14 节按照圣经(参太二十三 29-35 ),我们祖宗的罪不是我们犯罪的借口,反而使我们落在过去累积的罪恶之下。然而,我们不是被命运控制的(结十八),但除非我们悔改,并且弃绝罪,否则我们就要承继罪的恶果。
2. 第 16 至 19 节直指敌人本身:从不表现仁慈的,怎能要求别人对自己仁慈呢( 12 节)?他的心、他的意志(「福乐」),以及他的行事为人(「衣服 …… 衣服」)都被他的劣行所沾染,全人从里至外受辖制,就如以「腰带」束缚着一般,而他必吃回这些劣行的果子。
第 20-31 节 求神帮助 在任何境况中,信神的人与神的关系绝不一样。无论敌人如何不可胜数,如何恶毒,无论环境如何恶劣,「主耶和华」永不偏离自己的「名」和「慈爱」( 21 节)。第 22 节「困苦穷乏」最能用以表达我们面对敌人更强的力量时的苦况。这词同时也能形容在神面前的谦虚及顺服祂的旨意。第 27 节诗人的意愿不单是解决问题,而是藉问题得解决来显明神的作为及公开显明属灵的实况( 31 节)。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