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圣经注释

诗篇   注释 

  第八十九篇 「他应许岂不为成全么?」 

  本诗篇的结构说出了它的主题。它包含了两段裁剪一样的段落( 1-14 、 38-51 节),两段中间是核心( 15-37 节)。 52 节是诗篇第三卷的一个结语。 

  第 1-14 节 神的应许以祂的性情作保证  本段落以 3 诗节( 1-4 、 5-8 、 9-12 节),和两节结论性的撮要组成( 13-14 节)。诗人一开始便歌唱神的「爱」( 1 节),赞美它是「永远」( 2 节)的,并且特别回想神对大卫的应许( 3 节)──不绝的后裔和稳固的宝座( 4 节)。皆因主在天为至高( 5-8 节),在地掌主权( 9-12 节),这些应许定必坚立。总的来说,主拥有能力和最高权力( 13 节);祂王者的尊严建立在祂的圣洁上,表现在原则(「公义」)与实践(「公平」)上;而祂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是以「慈爱和诚实」为主导( 14 节)。 

  第 15-37 节 应许之焦点  此段落有 6 个诗节: 1. 主所爱之民( 15-18 节); 2. 所爱之王:受膏者大卫( 19-21 节)获应许统治列国( 22-25 节),与神的关系如父子,远高于世上诸王,享受慈爱的永约,并获应许后裔不断绝( 26-29 节); 3. 所爱之王朝:受管教但不被弃绝( 30-33 节),在不可侵犯的大卫之约内永被坚立( 34-37 节)。 

  第 38-51 节 应许落空:转为祈祷  本段落以 3 诗节( 38-41 、 42-45 、 46-49 节)和两节结束之祈祷( 51-52 节)组成,与开首的段落互相吻合。然而两者在主题上却是互相冲突的:前段是神主权的 14 个肯定( 9-14 节),后段是神破坏性行动的 14 个动词( 38-45 节)。圣约被弃,国防设施被毁( 38-41 节);敌人势力日隆,王权倒地( 42-45 节);因此曾起誓「从前 …… 慈爱」,如今在哪里( 46-49 节)?主啊,「记念」你的仆人和  的受膏者( 50-51 节)。 

  当伟大的应许变为极大的失望时,我们可以作甚么?给大卫的应许是简单直截的。神与他立约( 3 节),誓言直到永远( 28 、 34 节),然后却猝然弃约( 39 节)。更使人惆然的是,神的爱在定义上是不改变的:在 1 、 2 、 14 、 24 、 28 、 33 、 49 节里,此字词(原文都有「爱」字)表达委身的爱、起誓的爱、意志的爱,不单是感情的爱。全首诗篇的首尾被这字词的复数词所涵盖( 1 、 49 节)。这样的写法在旧约里是非比寻常的,因为复数词仅仅出现 10 次,单数词却逾 200 次。在本诗篇里,这复数的「委身不变的爱」( 1 、 49 节)反映出两面的应许,这应许是向所爱的大卫承诺的:凭爱起誓( 24 节)而得到治理普世的宝座( 22-25 节);凭爱起誓( 28 、 33 节)而得到延绵不断的国祚( 26-29 、 30-33 节)。 

  然而,就是这些以爱为基础的立约应许全然落空。很容易想象,当耶路撒冷陷落后(主前 597 、 586 年),末代君王被掳后(王下二十四 8-12 ,二十五 6-7 ),诗人在巴比伦沉思这些事的意义,真诚地面对被统治而非统治人的实况。面对王朝倾覆的实况,诗人并问巴兰问过的问题:神应许岂不为成全么?诗人的答案却奇妙非常。当神的应许似乎落空了,就以乐歌( 1 、 2 节)坚固它们,并将一切因应许不能成就而造成的忧伤带到神面前( 46-49 、 50-51 节)。我们必须记着诗人准备自己唱出应许( 1-2 节)时,他已知道他会记录应许的落空( 38-45 节);他作这哀伤的祷告时,还未见任何医治的迹象。但他所作的是何等正确,因为(在神的时间表里)不久后便有一根出于干地(赛五十三 2 ),大卫一位带着神性的后裔(赛九 6-7 )会在得胜(赛九 4-5 )和公义中(赛十一 1-5 ,三十二 1 )掌权,直到永远(路一 31-33 )。 

  换句话说,应许并没有落空,但人对神的时间尺度及神治世之复杂性的认识,远远赶不上神的作为。这就是今天的信息:应许永不落空,虽然表面上的延误造成一些人陷入怀疑中(彼后三 4 )──而这并不局限于祂再来的伟大应许中,「因为无论神作甚么应许,这应许在基督里都是『是』的。」应许不能落空,虽然我们的期望随时都有可能暂时落空。此时,正如诗人一样,我们定要化应许为诗歌,化失望为祷告。 

  第 2 节节首之「因」字表示第 1 节是源于第 2 节的信心宣告:神的话语不能落空;有了这宣告,口里便充满歌声。「永远」(参 2 、 4 、 16 、 28 、 29 、 36 、 37 节)。这些经节以多样化的表达来强调永恒这个主题。这是诗人面对的问题,也是诗人想我们面对的:神作出了永远的承诺,但这些承诺并无持守,我们如何面对这个情况? 

  第 5-8 、 9-12 节  这两节的要点是:天上地下既没有能力抵抗主,有甚么能妨碍祂应许之成就呢?第 9-10 节「海」往往是象征一个混乱的宇宙,在它里面有很多敌挡的势力。在异教神话中,这被拟人化为一幕争战:创造神玛尔杜克对抗混沌之兽拉哈伯。这场争战发生在创世以前,目的是让玛尔杜克有一个已被清理的环境去进行他的工作。在圣经里,拉哈伯是埃及的浑名(赛三十 7 )。无人能见证玛尔杜克所作的(因此需要不可思议的信心来相信之);玛尔杜克在传说中所作的其实就是神在历史中所作的:当着人的眼前,祂延平埃及,分开红海(赛五十一 9-11 ),人证确凿(申一 30 )。历史是神学的盘石根基。 

  第 13-14 节 「大能 …… 公义 …… 慈爱」  如果我们能否定这 3 项中的任何一项,苦难问题就可以合乎逻辑地解释了。我们可以说,神行事有大能和公义,但祂不常有爱;或说,祂是公义和慈爱的,但不常有足够力量行祂所愿行的;或说,祂是有慈爱和能力的,却不常是公义的。但由于祂时刻都是三者并存,祂的每一个作为都是满有全能者的大能、圣洁的公义和不变的慈爱,故此我们面对人生时,是靠信心而非靠解释,靠信靠祂而非信靠自己的逻辑。 

  第 18 节  本节首应有「因为」这词。神子民的福气( 15-16 节)是基于( 17 节)主是他们的力量,而这又基于( 18 节)他们拥有主的君王来管治他们。因此,失去王的管治就等于福气之终结──福气不会重现,除非再有王。 

  第 19 节「力,加在那有能者的身上」或译:「帮助以对抗有能者」──大卫得神的帮助对抗歌利亚(撒上十七 37 )。 

  第 25 节「海 …… 河」:即普世,这两个类别象征一种整全性。 

  第 26-27 节 「我的父 …… 长子」来(参二 7 )。 

  第 30-33 节 (参撒下七 1-16 )。本诗篇回到给大卫的基础应许上。 

  第 37 节「天」 即「云」。此字只在罕见的情况下以单数出现,否则总是复数。「确实的见证」可以是彩虹(创九 12-17 ),又或是根据第 6 节,是无与伦比的神自己。 

  第 38-45 节  纵使这数节经文并无特别提到耶路撒冷沦陷,它们描写的并非大卫家君王偶然战事失利。作者不会把偶然失利描写为背约或将冠冕、宝座撒于地上。没有其它事件比主前 597 和 586 年被掳和亡国更贴切经文的历史背景。同样地, 46 节的长期苦难亦有助这个推断。 

  第 46-49 、 50-51 节  这两个祷告皆求神「记念」,意思不是说神忘记了,而是(像出二 24-25 )求祂以崭新行动来扞卫其子民。第一个祈祷是紧急求援。诗人盼望活着看见形势逆转和锡安重建。第二个祷告以神子民的凄凉境况为基础。灭城灭国的外邦人大肆嘲──如果诗人是在巴比伦,他每日要面对人嘲弄他的信仰,说他竟然信一个全能但又不能救他脱离被掳惨况之神──这伤透了诗人的心。不但如此,诗人可能亲眼看见大卫家的末代君王被强迫在被掳之地游街(「脚踪」)受辱( 51 节)。我们很容易认同这两个祈祷:世界嗤笑主耶稣基督的教会和祂的名,而我们却依然渴望复兴和渴望主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得着尊崇。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