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圣经注释
彼得后书第三章
肆.预料会出现好讥诮的人(三)
三 1 彼得从第二章对假师傅的讨论,转而论到在末后的日子,必定会出现好讥诮的人。正如前一封书信一样,彼得在这里首先鼓励他的读者要持守圣经。
三 2 他们应谨记在旧约圣经中 圣先知 的预言,以及新约圣经保存的、由 使徒所传 的 主救主 的命令。在流行背离信仰的日子里,圣经是唯一真正的保障。
三 3 众先知与使徒联合所作的见证,就是 在末世必有好讥诮的人随从自己的私欲出来 。基督徒应该谨记这一点。他们不应为这些人既骄傲又亵渎的否定而感到困惑。相反,他们应视这些人为清晰的例证,表示这时代的末期已经近了。
这些好讥诮的人乃是随从自己的私欲。他们既已拒绝认识神,便肆无忌惮地纵情追逐欲望。他们鼓吹纵容罪恶,完全不理会将来的审判。
三 4 他们主要的讥诮重点,是与基督的再来有关。他们的态度是:“ 主要降临的应许在哪里呢? ”意思是“这应许怎会成就呢?”然而,他们说的 主降临 是指什么呢?
他们是不是指基督再来接衪的圣徒,即我们所说的教会被提呢(帖前四 13 ~ 18 )?这是主再来的第一阶段;好讥诮的人对此是否有认识也成疑问。
他们是指基督与祂的圣徒回来,在全地上建立国度的时候吗(帖前三 13 )?这想法可能存在他们的思想中。
然而,从这段经文的其他部分清楚看到,他们所指的,是神在这地上进行的最后审判,即一般所谓的世界末日。他们所想的,是在千禧年结束时,天地都要被大火烧毁的情景。
他们的意思其实是这样:“你们这些基督徒一直在恫吓我们,警告说这世界将面临可怕的审判。你们说,神将介入人类的历史中,惩罚恶人,并毁灭全地。其实,这全都是废话。我们没有怕的。我们大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下去。人类历史中既没有神曾介入的证据,哪我们又何须相信衪将会介入?”
他们的结论,乃是基于一个很轻率的假设:“ 从列祖睡了以来,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 ”他们认为,大自然始终如一地随一贯不变的定律发展,并没有超自然的介入,一切都有合乎自然的解释。
他们相信均变论的定律。这定律指出,大自然现时的各种变化过程,由古至今都是以相同的方式和幅度演变,这些变化过程已足以解释古往今来的各种变化。
均变论定律与普通的进化论理论有重要的关连。各类生物是由先存在的品种不断衍生而成的理论,建基于一个假定,就是周围环境一直以来都是颇为一贯稳定的。如果地球曾受灾变冲击的话,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预先假定就会受到质疑。
三 5 好讥诮的人故意忘记一件事──大洪水。神确曾介入过人类的事,衪介入的具体目标,就是要惩罚恶行。洪水既曾发生过,就有可能再发生。
圣经对这些人有一点令人不安的指控,就是他们是故意忘记的。他们自以为学识渊博,有客观思维。他们自夸信服科学研究。然而,事实上他们乃是故意忽略一个证据确凿的历史事实──洪水。他们大概应该去修读地质学吧!
他们故意忘记,从太古凭神的命有了天,并从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 ……已消灭了。 天 和 地 都是因 神的命 而有的;神说了,它们便出现(来一一 3 )。彼得说, 地 是 从水而出、藉水而成的 \cs8 。我们得承认,这句话的深意,我们并不能完全领会。从创世记一章 2 节可知,地面曾一度为水所覆盖。在第 6 节,圣经说神造了穹苍或天空,将地面上的水和覆盖全地的水气或云雾分开。由此我们可以假定,地球由一层厚厚的水气覆盖,其中并没有生物。穹苍提供了澄清的空间,让生物可以呼吸。创世记一章 9 节载地球记各大洲由海洋所分开;这可能就是 从水而出 的意思(请参看诗二四 2 )。
不管彼得这句话在科学上有任何暗示,我们确知道地球是一个充满水分、为云雾覆盖的世界;地球四分之三的表面是海洋,而大部分地方为水气罩 。据现时所知,地球是唯一充满水分的行星,因此也是唯一能维持人类生命的行星。
三 6 从创始的时候起,地球就储存了自我摧毁的工具。在地底下的深处有水,海洋中有水,天上的云也有水。最后,神将天上和地上的水都释放了(创七 11 ),大地遭洪水淹没,方舟以外的一切生灵都被消灭了。
好批评的人故意不理会这历史事实。有趣的是,洪水之说近年却是他们猛烈攻击的重点。然而,洪水的记录早已留在地壳上,存留于古今中外的传统里,而最重要的,是写在神的圣言上。
三 7 神创造这地时,已安排足够的水来消灭全地。同样地,衪也在天地间安排了足够的火来把天地销灭。
在这个核子时代,我们知道物质其实是一堆给储存起来的能量。将一颗原子核心分裂,会有大量的能量猛烈地释放出来。因此,世上一切的物质都蕴含 大量的爆炸潜能。现在,主将这一切聚合在一起(西一 17 :“万有也靠他而立”)。只要衪撤回衪的控制,一切的原素都会熔化。在现阶段, 天地 得保存, 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审判遭沉沦的日子,用火焚烧 。
三 8 为什么神的审判迟迟还未到呢?首先,我们不应忘记,神不受时间限制。衪并不像我们般活在时间中间。毕竟,时间是由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但神却不受这关系所限制。
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 。衪可以将一日扩展至一千年,也可以将一千年压缩为一日。衪可以将衪的作为分期完成,也可以一气呵成。
三 9 神已应许,衪会用审判来为不虔之人的历史划上句号。即使是看来有点迟延,也 不是 由于神并不忠于衪的 \cs9 应许 ,而是由于衪忍耐宽容。衪 不愿 有任何 一人沉沦 。衪所期望的,是 人人都悔改 。祂有意将施恩的时期延长,为了要让每一个人都有得救的机会。
以赛亚书六十一章 2 节提到耶和华的恩年和衪报仇的日子。这显示衪喜爱施怜悯,审判是衪不寻常的工作(赛二八 21 )。可以看出,衪将衪的忍耐延长至一千年之久,并将衪的审判凝聚在一天之内。
衪在大洪水之前,共等了一百二十年。现在,衪要用火毁灭世界之前,已等了几千年。
三 10 但主的日子要……来到。主的日子 指神施行审判的任何时期。在旧约圣经中,这是用来形容神惩罚行恶的人,并向衪的敌人夸胜的任何时间(赛二 12 ;一三 6 , 9 ;结一三 5 ;三○ 3 ;珥一 15 ;二 1 , 11 , 31 ;三 14 ;摩五 18 , 20 ;俄 15 ;番一 7 , 14 ;亚一四 1 ;玛四 5 )。在新约圣经中,这是指分为几个阶段的一段时期:
1 .这是指大灾难时期,为期七年,神会在这期间审判不信的以色列人(帖前五 2 ;帖后二 2NU 文本)。
2 .这包括衪回到地上来的时候;那时衪要报应一切不认识神和不顺从主耶稣的褔音的人(帖后一 7 ~ 10 )。
3 .这是用来指千禧年;那时,基督要用铁杖统治全地(徒二 20 )。
4 .这是指天地最终被火销毁。这个正是本章的意思。
要像贼来到一样 ──即是无从预测的,又具破坏力的。 天必……废去 。这肯定是指大气层的天,也可以是指星空宇宙的天,却不可能指第三重天,即神的居所。当天在大响声中废去时, 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 。有形质的是指物质的各个构成部分。所有物质都会在这个类似宇宙核灾的灾劫中被摧毁。
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了 。 21 不单自然界的创造物会被烧尽,一切文明的创造也会被摧毁。世上各个名都大城、巍峨雄伟的建筑物,和杰出的科学产品,全都包括在彻底摧毁之列。
三 11 到这里,彼得将焦点从好讥诮的人转到圣徒,并极力地提醒他们留心所肩负的责任。 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销化,你们为人该当怎样圣洁,怎样敬虔 。万物都离不开消亡湮没的结局。人类所夸耀、毕生致力追求的事物,顶多也不过在刹那间留存。为追求物质而活,就是为追求短暂的而活。我们不难判断,应将注意力从这世界的浮华事物与玩意儿,转去致力过圣洁和敬虔的生活。应该为永恒而并非短暂的而活,重视属灵而不是物质的事物,选择永存而不是必逝的东西,这可不用多说吧。
三 12 信徒也应该有所期待。他们应等候且渴望 神的日子来到 。有人用“加快神的日子来到”这句话来教导说,我们可以藉 过热心坚定的事奉生活,来加快主再来的实现。不过,这教训有两个问题。第一,神的日子并不是主再来的日子。第二,即使两者是等同的,仍有理由怀疑基督再来的时间,会否因信徒的热心程度而更改。
神的日子 是指一个永恒的状态。这个状态随 主的日子的最后阶段出现,那时天地都已被废去。 神的日子 是衪得 最后和完全的胜利的那日。因此,这是一个我们应默默等待和热切期待的日子。
彼得在谈到 神的日子 时,并不是说一切要到那日才发生,而是说 在那日,天被火烧就销化了,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熔化。 物质并不是等到在 神的日子 时才完全消灭。事实上,这最终的审判必须先发生,然后神的日子才可以来到。
三 13 彼得在第 \cs16 12 节劝勉信徒要等候神的日子来到。本节里他们则被形容为等候 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 。这证明神的日子是指永恒,到那时会有新天新地。
在以赛亚书六十五章 17 节和六十六章 22 节, 新天新地 是用来形容千禧年和永恒的。我们知道上述的经文包括了千禧年,因为那时罪仍存留(赛六五 20 ),而且还会有婴孩出生(六五 \cs16 23 )。彼得则用新天新地来单单指永恒;那时候,现有的天地都已废去了。
彼得说在 新天新地 里,有 义 居住在其中。现在,恩典藉 义作了王(罗五 21 )。在千禧年里,义要作王(赛三二 1 );在永恒里,义要居住在其中。基督在地上建立千禧年国度时,会用铁杖来统治,也会秉公行义。从这方面看来,义要作王。但在永恒里,就毋须再用铁杖了。因为 义 是自然必然的事。那时候,不会再有罪来破坏这祥和美丽的景象了。
三 14 有关新天新地的真理,应能加深我们“向主”过圣洁生活的意愿。这不单是我们应持守的真理,还应该能约束我们。既知道我们快将要站在神面前,我们的内心便应渴望 自己没有玷污,无可指摘 ,在道德上是清洁的。此理应驱使我们致力达到安然的地步,而不是争逐不安。
三 15 并且要以我主长久忍耐为得救的因由 。衪迟迟未施行审判,是为了要让人有足够的机会得蒙拯救。当我们眼见人类的罪恶昭彰时,我们会不期然地问,主还怎能按捺得住。衪的忍耐宽容程度确是叫人惊叹。然而,衪这样是有理由的。衪并不希望看见恶人死亡。衪渴望看见人从他们的恶行中回转并且得救。
就如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 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 。这段提及保罗的话中,有几点很有意思:
1 .首先,彼得称呼 保罗 为 我们所亲爱的兄弟 。须知保罗曾在安提阿当 众人责备彼得装假(加二 11 ~ 21 )。显然地,彼得以谦卑的心接受了这次责备。我们应能接受别人的纠正,心里不存任何仇恨。
2 .彼得承认保罗写的书信,是神 赐给 他有 智慧 。这肯定地暗示,彼得认为保罗所写的书信是神所默示的。
3 .明显地,彼得书信的读者,也读过一封或多封保罗书信。这些书信可能是直接写给他们的,也可能是在周围传阅的。
保罗在那一封信中提到 我主长久忍耐为得救的因由 呢?罗马书二章 4 节说:“还是你藐视他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衪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呢?”
三 16 保罗在 他一切的信上 所论到的真理,也是彼得在他两封信中所处理的;所论的真理包括重生、基督的神性、衪虽然无罪却受苦、衪代替罪人受死、衪的复活、衪的升天、衪的再来、主的日子和永恒的国度。
这些圣经真理中 有些难明白的 地方,例如三位一体、神的拣选与人的自由意志、受苦的奥秘等。纵使我们发觉圣经中有些记载超越我们的理解,也不应感到困扰。神的话语是无限的、不能穷尽的。当我们研读圣经时,我们应信任神是全知的,衪所知的往往是我们永远没法参透的。
彼得说 信中有些难明白的 \cs8 时,并不是要批评保罗所写的。并不是保罗的行文风格使人难以明白,而是他所处理的题目并不容易。伯恩斯写道:“彼得所指的,并不是难以明白保罗所说的是什么意思;困难之处在于他所教导的伟大真理并不容易理解。 22 ”
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 并没有凭信心接受这些难明白的真理,反而要 强解 ,以致 自取沉沦 。例如,有些异端将律法强解为得救的途径,而不是用来揭示罪恶的工具。另有一些以受浸为进入天堂的通行证。他们不单强解保罗书信,也强解其他经文。
请留意,彼得在这里将保罗的书信与 别的经书一样看齐 ,就是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在当时已有的部分。他承认保罗书信是由神所默示的圣经的一部分。
三 17 信徒必须经常防范 错谬 的危险。经常有假师傅混淆并伪冒真理的事实,应足以叫我们有所警惕。毫无戒心的人,容易会受 恶人的错谬 所吸引控制,以致不能在属灵的路上站立得稳。
三 18 彼得再一次教导,在属灵的事上不断长进,是防范假师傅影响的最好方法。长进必须是两方面的──在 恩典 上和在 知识 上。 恩典 就是在生活上彰显圣灵的果子。在 恩典 上长进,并不是增加头脑的知识,或无休止地参加活动;而是愈来愈有主耶稣的模样。 知识 是指透过圣经对主的认识。在 知识 上长进,就是更多地研读并服从衪的话语、作为和方式。
然而,彼得不打算在劝勉圣徒之后便结束这书信。高潮应是将 荣耀 归给救主。因此,我们看见这段美丽的赞美辞: 愿荣耀归给他,从今直到永远。阿们 。毕竟,我们存在的最终原因,就是 要荣耀衪;故此,这结语为这封信作结,是最合适不过的。
评注
1 (简介)何力生( E. G. Homrighausen ), The Second
Epistle of Peter, Exposition, IB, XII, 1957 ,页 166 。
2 (一 5 )引自作者的朋友奥尔信的讲道。
3 (一 5 )蓝斯基( R. C. H. Lenski ),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pistles of St. Peter, St. John and St. Jude ,页 266 。
4 (一 5 )这着名的故事经常为人所缕述。例如 S. M.
Houghton 的 Sketches from Church History ,页 114 ~ 116 。
5 (一 6 )李罗伯( Robert G. Lee ), Seven
Swords and Other Messages ,页 46 。
6 (一 16 )当我们用两个词语来表达一个意思,例如“面红”和“耳热”表示非常激烈,这就称为重言法(源自希腊文,即二词一意)。圣经时常用这种表达方式,这里就是一例;我们应懂得这种语文方式。
7 (一 16 )洛宾孙( J. A. T. Robinson ), Honest to
God ,页 32, 33 。
8 (一 18 )罗马天主教的传统认为,登山变像的地点是在他泊山,山上也的确建有神坛。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泊山并非高山,但褔音书却说这山是“高山”。此外,在主的时代,他泊山上很可能有罗马兵丁驻扎,所以绝非进行这样私人启示的适当地点!黑门山乃位于加利利的北面,是一座高山,山顶积雪,登山变像的事很可能在这里发生。
9 (一 20 )希腊文 epilusis 可以译成“来源”,也可译成“解说”。
10 (一 20 )杨庭道( D. T. Young ), The Unveiled Evangel ,页 13, 14 。
11 (一 21 )批判性文本( NU )译为“人从神的角度说话。”
12 (二 1 )顾思伟( W. A. Criswell ), The
Evangel, Largo ,
FL, Nov. 49 ,页 1 。
13 (二 1 )费利( Nels Ferre ), The Sun and the Umbrella ,页 35, 112 。
14 (二 1 )甘格来( Gerald Kennedy ), God's Good
News ,页 125 。
15 (二 2 )洛宾孙( Robinson ), Honest ,页 118 。
16 (二 2 )美国全国基督教协会 , Called to Reponsible Freedom ,页 11 。
17 (二 6 )蒲乐克( A. J. Pollock ), Why I
Believe the Bible is the Word of God ,页 23 。
18 (二 10 )美国 Pageant Magazine ,一九六五年十月号。
19 (二 16 )蓝斯基( Lenski ), Interpretation ,页 326, 327 。
20 (二 17 ) NU 文本缺了“永远”一词,但极相似的犹大书 13 节则不缺。
21 (二 18 ) NU 文本为“仅仅脱离的”。
22 (三 10 ) NU 文本并不是“烧尽”( Katakae*setai ),而是“被找到”( heurethe*setai ),大概是指“完全坍塌”之意。
23 (三 16 )伯恩斯( Albert Barnes ), Notes on
the New Testament , X:268 。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