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1~4. 申命记其他地方(四26,三十一28)以及先知书(赛一2;弥六1、2)都提及过呼召天地,聆听神对以色列的控诉。被造之物中似乎最是恒久不变的天地,必须留心摩西的教训(这字衍生自动词 laqah「取」,可能表示这是从神取得的事物)。这教训如露,又如细雨降在嫩草上,如甘霖降在菜蔬中,把生命和复原带给有需要的人。教训(leqah)和言语(imra)两字在智慧文学中十分普遍,圣经其他地方也有出现(诗十七6,七十八1、2;箴四2,十六21、23;赛二十八23,二十九24)。这几节所用3︰3的重音模式,定下了全诗的风格386这诗所宣告的主旨是︰宣告耶和华的名(本性),将大德归与我们的神。它又进一步形容神为磐石,有完全的作为、公平(mispat)之道;又是诚实(muna)无伪的神,公义(saddiq)而正直(yasar)。   5、6. 依照这种文学形式的正常次序,第5节首先直接谴责,第6节接着提出问题。开始提出谴责的诘问十分简洁,但却绝对有力。这些诘问在正常的里弗模式里,是由君王所派传达谴责之使者发出的。这人也要负责以呼召天地开始,并且回顾大君昔日的恩情。本段和这模式平行之处甚多。耶和华是君王,摩西是祂的使者。败坏的以色列被形容为乖僻弯曲的世代、愚昧无知的民,与耶和华的本性构成强烈的对比。耶和华是他们的父,创造建立他们的神。这愚昧(nabal)无知(直译「无智慧」)的百姓以此报答祂,实在是忘恩负义的可耻作为。

  7~14. 里弗模式一个常见的部分,是列出宗主以君王身分,为藩属所做的一切作为。同样,耶和华对祂子民的护佑,也可以从以色列史上古之日、历代之年无数施恩作为中显示出来;父亲和长者也可以作为见证(7节)。所列举的伟大史实有三︰以色列蒙拣选(8、9节);出埃及时蒙拯救(10~12节);耶和华对祂子民迦南地的赏赐(13、14节)。

  8、9. 至高者(elyon)在历史肇始之时,把地分配给万国作为家业(创十),又依照以色列人的数目,为这些人民立定疆界。抄本的传统在此有不同的记录。七十士译本作照神众子的数目,而马索拉经文则作照以色列人的数目。昆兰第四洞中一个古卷的残片,和七十士译本相同。马索拉经文似乎修改了原文,把意思改成神所订的计划,是使万国的数目,和以色列众子的数目相符387。然而依照七十士译本的说法,便似乎表示有某种监督或守护天使的存在了。无论如何,以色列总是受到了特殊的待遇,因为耶和华为自己拣选她。祂的分就是祂的民,雅各──以色列──就是祂的产业。

  10~12. 把以色列的产业安排在迦南之后,耶和华便着手把他们带进这地。这里也暗示了出埃及。旷野流浪时神的眷顾,以三个明喻描绘︰环绕保护她如同保护自己瞳仁的保卫者;催迫雏鹰飞翔,但又在初次试飞之时盘旋在牠们底下的母鹰;没有旁人帮忙他引导子民的仁爱牧者或领袖。特别强调的是耶和华独自引领以色列,祂身旁并没有外邦神只。因此以色列偏向他神,是加倍的可耻。

  13、14. 以色列从约但河东,一直走到地的高处。在此享受最佳的农牧产品、蜜、(橄榄)油、奶油和奶、肥畜、最好的麦、上等的酒。

  15~18. 以下是对以色列具体的指控。尽管耶和华以好处待他,耶书仑(以色列的别号,直译的意思是「正直者」;参三十三5、26;赛四十四2)的举止,却像在肥沃草场上养胖了、任性的牲畜一样。耶和华丰足的供应,使他长得肥胖、粗壮、光润,他便拒绝单单拥戴耶和华,惟独向祂效忠,反而像只倔强的牲畜,反抗主人,藐视救他的磐石(15节)。以色列在安乐之时,便离弃创造她的神,她得救的基础。马丁路德说︰「肚子饱足不能使人虔诚,人安稳便忽略神」。本章4、18、30、31,都把神形容为磐石(sur)。别国人民的神,31和37节也称之为磐石。同样的描绘,诗篇出现过好几次(十八2、31、46,三十一3,六十一2,六十二2,七十一3,八十九26,九十五1等),撒母耳记下二十二3也用过。它似乎代表神的不变和稳定,人在充满属世和属灵仇敌的世界,来到祂那里便得到庇护。「万古磐石为我开」、「比我更高的磐石」等基督教会的诗歌,也沿用了这个比喻。

  以色列衰亡的下一步,是以崇拜外邦神只来激动神,藉可憎的作为触怒祂。他们祭祀的,是并非真神的鬼魔(sedim,此字在旧约极少用,只有本节和诗一○六37用过),是新近来到这地,列祖所不畏惧(即敬畏)的神只。第17节最后一句或可译作是你列祖所不知道的,如此便能够保持本节上下半的平行。以色列忘恩负义,以致她宁愿要这些新神,也不要生她的磐石,产她的神。本节把神形容为父(生你的,原文这动词专指为父)、为母(产你的)。

  19~25. 判决在此宣告。本段谈论临到背约者身上的咒诅。耶和华看见以色列的悖逆(19节),便决定向她掩面──即止住恩宠,降下惩罚。

  21. 不算为神(lo el)和不成子民(lo am)两个辞语带双关。我们立时便想起了何西阿(何一9,二23)。本节在形式上是工整的对句。

  他们以那不算为神的触动我的愤恨;

  以虚无惹了我的怒气。

  我也要以那不成子民的触动他们的愤恨;

  以愚昧的国民惹他们的怒气。

  不成子民的和愚昧的国民指的是谁,并不清楚。若只停留在象征的阶段,对文意也没有损失。各解经家依照他们相信是申命记成书的时间,各自寻求不同的解释。

  22. 神的怒火一发,无处可以逃避。这火会烧到极深的阴间,即死人所到之处;又会烧尽地和地的出产,并且烧着山的根基。

  22. 这里所列的咒诅,令人回想二十八章︰饥饿、瘟疫、野兽、刀剑、被围、死亡。

  26~28. 拯救的保证。本段以我说一句话开始。神心中起了重新考虑的思念。开首几个字可以译作然后我说或然后我想。以下几节表达了拯救和得赎的盼望。神把我们从历史动乱中提升,来聆听祂心中的独白。

  26、27. 盼望虽然在26节出现,前面的话却不可或忘。以色列应得的报酬,是完全毁灭。她当被远远分散,以致不再有人记得她。但这审判却不会执行。神不分散祂的子民,免得他们的仇敌说是我们手的能力,并非耶和华所行的。这个论点在旧约其他地方,也有出现(九28;赛四十八9~11;结二十9、14、22,三十六21等)。

  28、29. 可叹的一点是,以色列是个毫无理解能力的国家。她的史实明证耶和华她磐石的大作为,将她交在仇敌手中。部分解经家认为这两节所指的,是以色列的敌人。他们不能明白神把自己子民交在他们手中的用意。照上文下理来看,这也是有可能的。

  30. 这里提的论点是,如果军力微小的侵略者,竟能倾覆整个国家的话,便必然是以色列的磐石耶和华,把自己的子民交在仇敌手中了。

  31. 本节是个插句,它消除了敌国神只能够帮助自己人民战胜的可能性,借以加强30节的说服力。无论如何,敌国自己作为审判官(palil,和合本作「自己断定」),也必须承认这是以色列之神的作为(参︰出十四25;民二十三,二十四;书二9、10;撒上四8,五7及下;王上二十23~30;但四34及下)。

  32、33. 这里用生动的图像,形容敌人的性情。他们的国家深深扎根于邪恶之中(可以和所多玛、蛾摩拉相提并论),他们所生产的都毒如蛇蝎。

  34、35. 以色列仇敌的结局,就是神的审判。神知道他们邪恶生命所结的恶果,也将之积蓄在祂府库之中。神在适当的时候,将要施行报复。报仇(naqam,和合本作「伸冤」)一语表示神秉公行义的热心。对于悔过的人,神热心于赦免和救恩。对于全无悔意和顽梗悖逆的人,祂却热心于施行审判。以赛亚书六十一2的 naqam 一字,也许应当译作「拯救」(此句和合本作「我们神报仇的日子」),因为它兼容了审判和恩典(同样,「公义」sedeq 或 sdaqa 一辞有时也当译成「救恩」或「拯救」;英文 RSV 译本在赛四十六13,五十一5、6,五十四17,五十六1等章节,都是这样翻译;和合本及大部分译本,则依字面作「公义」)。罗马书十二19和希伯来书十30,都引用35节。保罗在罗马书引用申命记,是要支持基督徒当与所有人和平共处,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得寻求报复的论点。神的愤怒虽然有时可以藉人成就(罗十三4),这些人也是由神命定的(罗十三1)。没有人可以把他的复仇心态,视为执行神的判语。希伯来书十30引用申命记三十二35,并没有断章取义;它只是将申命记的原则,在别的情况下应用而已。在申命记里,神的报仇(审判)是向以色列的敌人而发的,他们是自食其果。然而神的子民,却也不能从这律法中得着豁免;他们如果「将那使祂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又亵慢施恩的圣灵」,便必然会受到审判。

  36~38. 反之,神对以色列邪恶仇敌公义的审判,将要为神子民得蒙赦免开路。

  36. 本节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对句例子。动词伸冤(din)和怜悯(naham,和合本作「为……后悔」)相对。法律上的作为带来了拯救,而这拯救却是怜悯的彰显。

  37、38. 耶和华虽然回转恩待祂的百姓,祂却要暴露他们昔日信靠偶像、向之献祭奠酒,是何等的愚昧。

  39~42. 诗人的话从耶和华的言语中得到了印证。耶和华以第一人称说话,宣告祂是独一的真神︰我,惟有我是神,在我以外并无别神。假神没有能力。只有耶和华能使人死、使人活,损伤、医治,天上地下都没有谁有能力从祂手中把人救出来。

  40. 举手是起誓的动作。可能是诉诸神以为见证的意思。起誓的常用公式是「正如耶和华是活的」(意思就是说︰「我的话就像耶和华是活的那么真实」;和合本一贯译作「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但耶和华却指着自己的名起誓︰正如我是永活的(和合本作「我凭我的永生起誓」)。

  41、42. 神热心的可惧之处,在此鲜明地表现出来。我闪亮的刀直译是「我刀的电光」,又可译作「我光亮的锋刃」(参︰鸿三3;哈三11;结二十一9、10),把耶和华形容为预备上阵的战士(出十五3;赛四十二13,五十九17)。祂把审判(和合本作「审判之权」)当作是武器一般抓住,用以对付敌人。箭饮血饮醉、刀要吃肉等比喻,显示的是大屠杀的场面(参︰赛三十四5及下,四十九26,六十三3~6;耶十二12,二十五30~33,四十六10,五十25~32)。第42节最后一句原文直译作「乃是仇敌长发之头」(RSV、NASB)。这可能是诗人借长发(如︰参孙)比喻仇敌极之强壮的词藻,又有可能这些是分别出来归于作战的人。然而原文 pera 一字,有「长发」和「首领」两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也有可能是乃是仇敌中首领之头(和合本、NIV)。

  43. 诗人最后的劝诫,针对世界各国而发。他们当赞美以色列的神,因为祂为自己仆人报流血之仇,审判祂的敌人,「覆盖」祂的地和百姓。动词「覆盖」(kipper)通常译作「赎罪」,这是个祭礼崇拜的字眼,指神借以达成赎罪的作为。这个字描绘神清除及覆盖祂人民和土地的罪愆。祂不只饶恕祂百姓的过犯,更遮盖他们的罪咎。敌人的不洁和以色列人道德上和礼仪上的过错,都把土地污秽,覆盖因此不可或缺。

  44~47. 诗歌体裁在上一节结束;44节回复到散文的记叙。摩西和约书亚将这歌的话诵读给百姓听,并且亲自吩咐他们将我今日所警教你们的,全部放在心上,又要留心教训子孙遵守神的律法。这些最后的指示似乎把诗歌和律法连在一起,但律法仍是最重要的一环。诗歌尽管重要,也必须附从在律法之上。最后,摩西宣告律法不是无足轻重的事,反是以色列的生命。以色列必须藉这律法,才能在神所赐给她的地上得以长寿。

  F 摩西准备离世并祝福百姓(三十二48~三十三29)

  摩西死期将至。他登上尼波山了望应许之地,在死前向人民宣告最后的祝福。

  i. 神命令摩西登尼波山(三十二48~52)

  48. 耶和华在摩西发表最后讲道的当日,对他说话(参三27;民二十七12~14)。

  49. 摩西遵照神的命令,登上亚巴琳山(高地)中的尼波山,在那里死亡(民二十七12)。亚巴琳高地鉴定为可以俯瞰死海北端的横岭之一。尼波山也许就是其中主要的山峰。今日的尼波山相传就是本节所说的地方。这山居高临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约但河谷。

  50. 摩西的哥哥亚伦在何珥山去世(民二十22~29,三十三37~39),他也同样要死在山顶。

  51. 耶和华忆述摩西在米利巴-加低斯(和合本作「加低斯的米利巴」)背信(maal,和合本作「得罪」)于祂,没有维护祂圣洁(和合本作没有尊我为圣)的事(一37,三26,四21;民二十10及下,二十七14b)。摩西所犯的究竟是甚么过错,不容易确定。有人以为摩西击打石头两次,是怒火中烧的表现。又有人认为摩西说︰「我为你们使水从这磐石中流出来」时,骄傲地自我标榜。亦有人依照诗篇一○六篇32、33节,相信是人民激动摩西说出鲁莽的话。又或者是摩西、亚伦在探子回来之后,没有负起领导人民的责任。不论他犯的是甚么罪,这罪损害了耶和华的权威。本节使我们难以接受摩西是代替以色列人受苦的说法。

  52. 耶和华容许摩西观看应许之地。英文 RSV 译本作在你面前(minneged)的一句话,直译是「从〔你〕对面」。这个有趣的措辞,和合本和 JPSA 译本都译成远远。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