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G 基甸及米甸人(六1~八28)

  有关基甸及参孙的故事,均远较其他士师的记载更为详细;基甸的故事占了三章篇幅(100节),记载参孙的则有四章篇幅(96节)。大部分学者同意基甸的故事有两条编纂主线,虽然一般学者均承认难以区分,却无人对此提出异议,因为著作及编辑同时都是神的默示,故编辑亦可视为原著。士师记的编者若就相同事件有两种不同来源时,可能会将互补因素并列,却不至于愚拙到采用互相矛盾的资料。然而我们不应因它与我们所公认的文学传统有明显出入,便轻易认为它源于两条线索。在底波拉之歌中,曾注意到它以平行对句的方法来讴歌;在一诗句后面,以同义诗句或加入新的细节润饰的重复句,然后继续另一诗句。诗歌无可避免地会在散文中出现,可能就是这种情形导致有些人以为有双重起源。可惜的是,许多对旧约文学结构的批判研究,常是闭门造车:常囿限于经文的范围,却未将同时代之其他民族的文学范畴考虑在内,以了解是否有相同情况出现。

  六1~6. 米甸人之欺压。西西拉及迦南人的溃败彰显了耶和华的作为,无疑也振奋了以色列人之信心。但是随着时光飞逝,冲淡了对神大施拯救的记忆,新的一代又退回到模棱两可的、变了质的宗教之中,使以色列人特有的宗教面临消灭的威胁。作者看到耶和华管教的手,兴起了一个可怕难敌的新欺压者,以与以色列人有血缘关系的米甸人为首(创二十五2)。米甸人位于以东以南,在阿卡巴海湾(Gulf of Aqabah)的最北端,乃半游牧民族。与米甸人共同袭击以色列人的还包括亚玛力人(占领犹大南方地区)及东方人(来自叙利亚沙漠的游牧民族)。他们使用一种新的「秘密武器」──骆驼来进行劫掠:本章是有关大规模使用这种动物进行军事行动的首次文献记录。其快速、长程的战斗力量使米甸人及其联军占极大优势,显然这种庞然大物的攻击使以色列人心中畏惧。若按地图来看,便可清楚看到这种劫掠的范围:玛拿西人为主要受害者,但是亚设、西布伦、拿弗他利及以法莲的地界也受到牵连(六35,八1),甚至远至非利士(Philistia)南方的迦萨。最后的大战是在耶斯列平原(valley of Jezreel;六33)进行的。以萨迦的地界必定也受到影响,未被提及颇出人意外。在米甸人欺压的七年中,上述这种入侵显然是一年一度,按照他们传统的游牧方式,入侵者带着骆驼帐棚而来(5节),进驻应许地。以蝗虫(RV、RSV)来比喻他们颇为贴切,显示这群贪婪的游牧民族蜂拥而至、横行霸道时,为该地带来绝对的毁坏。这种劫掠带来的后果颇为严重:所有的农收都受到影响,以色列人的牲畜、谷物、果实被抢,必然带来漫长而贫脊的冬天。不仅如此,农村甚至是乡镇都变成危险不可安居之处,因为那些都是侵袭者劫掠物资的显著目标;因此以色列人被迫退守至较难攻入的山区,过着较原始的生活。

  六7~10. 先知的责备。以色列人似乎是在山穷水尽、无处求援时才转向耶和华,这完全不意味他们真正对神有信心。一位无名的先知向他们解释遭此噩运的原因,他的话语与耶和华使者在波金所说的话(二1及下)十分相似。以色列人最根本的失败在于他们对于与神立约的重要性十分健忘,神曾经为他们大行奇事,要求他们忠实顺服,他们却未尽心遵守神的吩咐。他所提到的亚摩利人之神(10节;参看一4之注释),可以印证他们受逼迫的地方乃在中央山地一带。

  六11~24. 基甸蒙呼召。由耶和华的使者及耶和华之同义交替使用,可以知道造访基甸的就是神自己。神以人形显现,一如旧约较早期所常见的情形,所用的形容词也极度拟人化,使得神带有完全的人性。俄弗拉(11节)的正确位置不详,但由描述细节可推测其与便雅悯支派地业中的俄弗拉并非同一地点(书十八23;撒上十三17)。橡树(或「圣树」),通常是颁布神谕之处(参:四5)。基甸之父约阿施乃玛拿西之子亚比以谢的族人,其支派地业位于约但河以西(书十七2)。基甸正在醡酒池那里打麦子,可见米甸人劫掠的影响。醡酒池通常是在挖成凹陷的岩石中进行,有一管子通向较低的沟槽。葡萄被放在凹陷处用脚踩踏,其汁液沿着管子流至较低的接收槽中。打谷通常是用牛拉着打谷的辊子,在宽敞的空地上进行,以便风将麦糠吹开。但是,基甸却为了逃避敌人掠夺而在醡酒池里打麦子;这也显示其收成之少,竟可在一空间有限的地方以棍子或竿子来打麦子。

  在耶和华的使者与基甸之间的对话,带有许多幽默成分。基甸被称为大能的勇士40(12节),是神所拣选要用来拯救他同胞的人,他却提出抗议,显出他的软弱及无能。然而,当一个人完全知道自己的软弱及环境的艰难时,耶和华神才可以得到他,并使用他。一个倚靠自己内在力量的人,不可能向神支取恩典,也不会因有任何成就而归荣耀与神。同样的,耶和华神并非只看人的现况(胆怯、软弱),而是看人可以发挥的内在潜力(强壮、果决、勇敢)。

  13~16. 基甸的抱怨显然反映出当时代大部分人共同的心声:耶和华丢弃了我们;祂大能的作为已成历史,不再是发生于现在的事实。基甸也不因为耶和华的保证(14节)而相信拯救即将成就。反向的,他将自己形容成最不可能接受如此重大任务的人。他的话语可能指出他本身谦卑,也可能反映出当时环境的艰难。基甸只知道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刻,他的父家确实又贫穷、又可怜。耶和华第二次的保证(16节)对基甸的影响显然较大。顺便在此一提,所有蒙神呼召作神事工的人都应当注意,第14及16节的保证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其应许是给每一个事奉神的人的。知道神的差派已经带有能力(14节),知道神的同在(16节)则带有更大的能力。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吗?及我必与你同在与马太福音二十八19、20相似,对许多如基甸一般蒙神呼召作神事工的人而言,那是他们得力复兴的来源。

  17~24. 基甸并未完全看出那差派他的人之身分,但他却觉察到那人有些特别,因此他要求一个证据,并且献上礼物(希伯来文:minḥâ),此字通常是指以色列人献祭制度之下的自由奉献,也可以指献给王或高位者的贡物(参看三15之注释)。由他准备此餐所需要的时间可以看出东方人悠闲的习性(参:创十八6及下)。光是一伊法细面(19节)便重达34至45磅,在当时物资短缺的时代,这的确是一份厚礼。基甸按照耶和华的使者之吩咐(20节)处置了那些食物,放置食物的岩石可能是压酒池的一部分。有人认为那是一块古代的岩石祭坛,有杯型凹陷处以便奠酒;这种祭坛虽然是古时通用的,不过,不见得是这里所用的祭坛。当那些食物经使者的杖碰触被火烧尽后,使者本身立即消失(21节),以致基甸惊觉到造访他的就是神(22节)。以色列人相信,没有人能够面对面见神后仍然可以存活(创十六13,三十二30;出二十19,三十三20;士十三22;赛六5)。基甸得到他的性命不会有危险的保证后,立即起了一座祭坛,并按着神应许的前几个字,将之命名为「耶和华沙龙」(RSV,耶和华赐平安之意)。基甸大获全胜后,这个祭坛显然成为献祭的重点,在编者的时代仍然存留;而且,其中显然经过了一段颇长的时间,否则这一注解便不具意义。

  六25~32. 基甸的第一个使命。基甸蒙召,以及其接受第一个使命之间的时间并不长,几乎立即发生。他要卸下米甸人加在以色列人肩上的轭,将以色列人带回真正信靠耶和华神的境地,就必须先处理好他自己家中的状况。此叙述显示一些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反映出约阿施一如当时世代的风气一样,视耶和华为巴力诸神中的一位。约阿施自己的名便有耶和华于其中的意思(意为「耶和华已赐给」),但是他儿子的别名却为耶路巴力(意为「让巴力与他争论」),则包含了巴力的名字在其中。后来此名被特意修改成为「耶路比设」(Jerubbesheth;撒下十一21),其希伯来文为bosheth,意为「羞耻」,用以取代巴力;以色列人因敬拜迦南神巴力而走上歧路(另有相似的例子,例如依施巴力〔Ish-baal〕=依施波设〔Ishbosheth〕;米利巴力〔Merib-baal〕=米非波设〔Mephilbosheth〕)。神圣的橡树与坛旁的木偶(亚舍拉柱像〔Asherah〕;AV作树丛〔grove〕;参看三7之注释)成为对比,后者乃一木制的柱子,代表神圣的树,为迦南文化之一部分;基甸所建的祭坛则与他父亲所建的巴力祭坛成为对比。甚至基甸用来献祭的牛都与此模式相符,因为牛是崇拜多产仪式中的神圣动物。迦南众神之首伊勒(El)本身,通常便用「牛」这个绰号。基甸所用的那只牛,原来可能是要献给巴力作祭物的。

  基甸在神显现之处所建的祭坛(24节),与他现在「在耶和华指定的磐石上为神建的坛」(26节,AV),不可混为一谈。此磐石并非压酒池的岩石,而是一个保障(stronghold,RV、RSV)或是「要塞」,可能是一个天然的防守据点,例如一个不易进入的危岩,成为米甸人进攻该区时约阿施及其邻舍退守掩护的地方。在指定的地方乃指建立祭坛的地方,应当整整齐齐(RSV)建造。所提及的牛以及那十个仆人,均显示基甸的家境并非如他在第15节所说的那麽贫穷。实际上约阿施显然是该地区全区之巴力圣所的负责人。基甸完全按神的吩咐行事,却并非在白天实行,因为当时以色列人如此敬畏巴力,不但惧怕该城中其他的居民,甚至连对他自己家中的人都怀有恐惧之心(27节)。由城里的人发现巴力的坛之下场时立即的反应(28节),可知基甸的恐惧不无理由。他们的调查立即水落石出(十个人都知道的秘密实在不算是秘密),跟着便要求处理基甸,约阿施却义正词严地晓以大义。若巴力真是神,则这个羞耻已足够导致他亲自出手处死当事人(31节);真神是能为自己辩护的,不需要人来越俎代庖地插手。若世界上许多的宗教人士(其中不乏自称为基督徒者)听取此建议,则这个世界必会减少许多折磨、流血、惨不忍睹的苦难。约阿施为他儿子所作的辩护,可能是他自己灵性复兴的前奏。

  六33~35. 基甸对米甸人入侵之回应。这里所指出的米甸人及其同盟一年一度的入侵,连续八年不断越过约但河,在以斯德伦东部的耶斯列平原扎营;该地区不但物产特别丰饶,同时也是他们劫掠四邻的基地。基甸的弟兄们在本地区的他泊被杀(八18),但我们无法确知这是否就在这次入侵事件中发生。当耶和华的灵降在基甸身上(34节)时,他成为一位典型的、充满神所赐恩典的领袖。这个动词很生动,意为「穿戴」(参看 RV 经文旁注):「耶和华的灵将自己穿戴在基甸身上」,显示完全的占有(相同的动词出现于代上十二18,代下二十四20;参看三10之注释)。麦尔斯(Jacob M. Myers)说过:「耶和华的灵藉基甸而显现,使他成为耶和华的代表。」41基甸受到这种装备,已准备好面对面前艰钜的任务,便将召集令传遍各支派(35节)。基甸之本乡亚比以谢族的人首先响应跟随他,这对他来说显然是一种鼓舞,显示他先前果决的行动并未造成长久的裂痕。他自己所属的玛拿西支派也同样起来支持他,亚设、西布伦及拿弗他利的代表也很快地起而追随(参看六1~6之注释)。然而,这些支派大部分的人可能是在基甸一战功成之后,后来才加入战场的(参:七23)。众支派中最强的以法莲支派未被提及,可能显示基甸的胆怯。可能他的惧怕是出于自己既是较不强盛的一族,却自立为领袖时,不知以法莲支派的领袖会如何反应。观其结局(七24;参:八1及下),未召集以法莲支派的后果颇为严重。

  六36~40. 羊毛为证。基甸的信心并不稳固;有达到信心高峰的时候,也有犹疑不决之时。基甸在此段经文中,为摆在他面前的挑战两次要求证据,耶和华的忍耐在此尽显无遗。耶和华满有恩典地迁就基甸的要求,因为祂完全清楚人性的软弱(参:诗一○三14)。基甸改变证据细节的原因,很可能是他发觉羊毛较禾场之地更易吸收大量的露水,因此在日出之后也较难干燥。他要求反向的证据,知道那是更大的神迹,也清楚知道他的小信很可能会激怒神,不过,他迫切需要神印证的应许。事实正如他要求的发生了,因为耶和华对祂的儿女,比世上任何父亲对自己的儿女都有更多的温柔及恩惠。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