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篇第十八篇
第十八篇 战士君王的回顾
这是一篇情绪激昂的感恩诗,撒母耳记下第二十二章亦记载同一首诗,只有些微出入,而前面的历史导言也大同小异。本诗虽然长,其结构却清晰而合逻辑,从头到尾精力充沛。有些人根据最后一节,假定这位王并不是大卫,而是他的后裔 155 ,但该节没有必要如此解释,何况本篇热情与鲜活的笔调,暗示这乃出于第一手的经验,而大卫无疑是最具资格的。诗中刚巧有一点隐指是他,即步行作战( 29 、 33 节) 156 ,因为后来的王很快都使用战车(参,王上二十二 34 ;王下九 21 ),所罗门王更是大量引入。不过这篇诗,按加尔文说,“用在基督身上”比用在大卫身上“更适合”;在罗马书十五 9 ,保罗毋需多费解释,就将 49 节视为弥赛亚的预言。
标题
伶长 ,见导论 Ⅵ . C. 3 , 53 页。历史短注大致与撒母耳记下二十二 1 相同,只多了 耶和华的仆人 数字,正如诗篇第三十六篇的标题。最后一节提及“祂的受膏者”,似乎要与此词相配称;等到新约成全了旧约,“受膏者”之词的意义,便更加扩充了。本诗为大卫作王早年颠峰时期的里程碑(参,撒下八 14 下),显然在他尚未犯下滔天大罪,玷污自己(参,克巴确克对 20 ~ 23 节的注释),使国家蒙羞之前(参,撒下十二 10 以下)。
避难所(十八 1 ~ 3 )
1. 157 爱 一字极不寻常,冲动而满了情感。在其他地方只以加强语的形式出现,通常是表达强者对弱者的怜悯之爱。
2. 透过这一连串的比喻,大卫重温了过去的逃亡生涯与军事胜利(参本诗的标题 ),并且深刻探索其中意义。“ 岩石 ,或悬崖绝壁( sela` ),在该处他曾意外地从扫罗手中脱险(撒上二十三 25 ~ 28 ); 山寨 158 …… ;‘野山羊出没的磐石 159 ’……乃是那位自始至终作他真避难所之神的象征……”(克巴确克)。
拯救(十八 4 ~ 19 )
这幅图画的巨大景观,与诗人之渺小形成强烈的对比;为了营救他,神带着最恐怖的武器,亲自与 死亡 和 阴间 160 ( 4 、 5 节)争战。本诗暗示,这就意味人的价值之高,而人欠神的也是如此之多。虽然大 卫是 君王,整篇诗都以单数写成,且充分流露亲身体验的新鲜感。大卫是蒙福的,神“喜悦”他( 19 节),不单是因为他代表神子民的缘故;其实神子民乃是透过他而蒙福(正如教会是透过基督而蒙福),并非他因着神子民而蒙福。参列王纪下八 19 ;以宝亚书五十五 3 。
6. 从希伯来文时态看来,本节的下半似乎是大卫的祈祷:“……愿祂听闻……,愿我的呼求进入祂的耳中。”下一节紧接着是神戏剧化的回应。
7. 以下 此处对神显现的描述,令人忆起红海边的拯救,有云柱、火柱,海水分开(参 15 节);也像西乃山的光景,当神“在火中降于山上”,便有“烟气上腾……遍山大大震动”(出十九 18 )。这里对神的形像并未加以描述;我们所看见的,只像约伯所说,是“神工作的些微”(伯二十六 14 )。有些注释家认为,这一段反映出以宗教仪式重演出埃及与西乃之约,在崇拜之人眼前演出,在仪式中,君王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161 。然而,这只不过出于推测,从此类经文中假设当年有这些仪式,我们不必在起初的事件和大卫的感受之间,硬插入这种假设。我们大可说,他认为自己所遭遇的危难和受到的拯救,绝不亚于摩西当年那般急迫、那样神奇,因此可用同样的词汇来描写,因为神亲自“从高天伸手”( 16 节)拯救他。在士师记五 4 、 5 和哈巴谷书第三章,也都有与出埃及经验相呼应的词句。
8. 这些形容词都在描写审判,但审判乃是朝向罪恶的权势,所以对受欺压者而言,就成了拯救。 烟 ,就如以赛亚书六 4 ,象征圣洁对罪恶的反应;在希伯来文, 鼻孔 是代表发怒的器官。 发火焚烧 与申命记四 24 的惹神“嫉恨”,或不能忍受,是同义词; 炭 ,在以西结书十 2 ,天使从神如战车般的宝座中取出,撒落在那将灭亡的城中。因此,这里所描述的是风暴逼近,昏天黑地,终于狂风大作。
9. NEB 所译,“祂将天空扫在一旁”,需要稍微改动一个母音” 162 ,此译文虽然吸引人,但有欠公允。 衪使天下垂 ,比较起来则是生动的序曲,为以下战车从天而降,横扫万军之势铺路。
10. 以下 ……黑暗……厚云……光辉…… 。以西结书一 4 以下,同样以这种方式将暴风雨和灵界活物写在一起,在那里,伺候神的“活物”,即 163 ,是由云彩为前导。这些活物出现的情境,乃是要强调神不可侵犯的圣洁:他们把守生命树(创三 24 ),护卫至圣所(出二十六 \cs16 31 、 33 )和施恩座(出二十五 18 ~ 22 ),也扛抬神所乘坐像战车的审判宝座(结一 22 以下,十 1 以下)。
16 ~ 19. 神的彰显何其壮观,然而这番高潮所关注的,竟是一个人,实在难以想像。神能力的展示,不是以扫荡敌军为终点,而是因为有必要而采取的行动。 衪抓住 ( 16 节)比“祂差遣”( AV 、 RV )正确,因为这句难明的话,可由一一四 7 得到答案,那里的情境类似,而所打发的(直译:“差遣”)不是神的使者,而是祂的手。并且,如果 16 节与“急流”的比喻( 4 节)相配, 19 节的 宽阔之处 就回应了第 6 节的“急难”,也就是窘迫之境。在神的手中,祂绝对的能力(参神的彰显)带来完全自由的结果。
“祂的道是完全的”(十八 20 ~ 30 )
20 ~ 24 节,表面看来十分自以为义,请参照十七 1 ~ 5 和五 4 ~ 6 的注释。这些经文显示,大卫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可以适切地用这种语气,不过,弥赛亚却绝对能如此描述自己;而本诗终极而言,是弥赛亚之诗(参以上本诗开头注释的末段 )。其中的每一个主题,都对基督有更深的认识。
其实,本段最关切的,是颂赞神为保护者,祂看顾那些“一心为善,将自己灵魂交与那信实的造化之主”的人(彼前四 19 )。本段“耶和华的仆人大卫”(见标题 )的心情,可与以赛亚书五十 7 以下的仆人之诗,以及提摩太后书四 6 ~ 8 保罗的话相较。
22. 典章 (或“审判”)与 律法 这两个词,在申命记中常一起出现,是对神的律法最通用的摘要说法,因为其内容一方面论到人与人的关系,一方面论到人与神的关系。参,如:出埃及记二十一 1 以下;利未记三 17 。这句相当专业的话,透露出大卫对律法书很熟悉(亦见 31 节的注释 ),十九 7 以下也支持这种看法。韦瑟指出,律法的背后乃是神的约;因此这里的声明,是呼求神“对约守信”,而非重在实行律法。
25. 忠诚 ( h]a{si^d[ ,和合: 慈爱 )一字,也成为这观点的标志。这个字与“慈爱”( h]esed[ )有关,那是指立约双方所承诺的爱(见十七 7 的注释 \cs16 ),在诗篇中,成为神仆人们标准的用字。 RSV 对这字的其他译法有:敬虔人( godly ,如:十六 10 ,和合“圣者”)、“圣徒”( saints ,如:三十 4 ,和合“圣民”),及“忠信人”( faithful ,如五十 5 ,“就是那些用祭物与我立约的人”一语,作了更详细的定义;和合本作“圣民”)。一四五 17 与耶利米书三 12 用此字来形容神自己,该处也可译作“忠实”或“忠诚”,就像这里一样 164
26. 第一句话, NEB 译为“对野蛮的人……”,这是根据双重的揣测 165 ,将原本的直截了当、十分可靠的经文,无缘无故地作了修改。 显你自己为荒谬 ( perverse )( NEB 作 tortuous ,“曲折”;和合: 你以弯曲 ),这个动词是 扭曲 ( crooked ,和合: 乖僻 )一观念的延伸,意指扭打、摔角,就是拿弗他利之名所纪念的事(创三十 8 )。这个原则可从神用拉班来教训雅各看出;而最佳的例子,恐怕是祂对付偏行己路的巴兰之手法。
27 ~ 30. 这几节经文的开头,都强调神,甚至有些第二句仍然如此,这类强调语可以译作“至于,必……”,或“是作……”(等)──因为这整篇诗是赞美,而不是变相的自夸。
27. 因此,“困苦(或译:卑微)的百姓”( NEB 、和合本)较能表达希伯来文 `a{ni^ 的意思,比 谦卑的人 更贴切,因为大卫主要是讲环境,而不是论品德。这些人是不健全制度下的受害者,在诗篇中常常出现,不只是“卑微”(本节),更好的翻译是“贫穷人”(如十 2 ,和合“困苦人”),“受苦之人”(二十二 24 )、“软弱的人”(三十五 10 ,和合:“困苦人”),和“贫乏人”(六十八 10 ,和合“困苦人”)。这些人相当于八福中最首先提到的“虚心的人”,就是明知自己有需要的人。另一个接近的字, `a{na{w ,译法也大致相同;但它既然另有含义,在八福中就相当于第三福所提到的“温柔的人”(见二十五 9 的注释 ;参,三十七 11 ),他们是拒绝讲求自己权利的人。民数记十二 3 用这个字形容摩西。
29. 这些功勋(参 34 节)可与撒母耳记下二十三 8 以下的“勇士”相较。但 击溃 和 军队 (和合“冲入”和“敌军”)也可能译为“跑过”和“河岸”(参,希伯来文诗篇六十五 11/10 , EV ),如 NEB 的译法。至于本节对大卫为作者的支持,请参阅本篇开头的注释 。
30. 开头语, 这位神 (和合:“祂是 神 ”),在 32 节也有回应(参 JB ),而 RSV 的译法,“祂的道是完全的”,若按回应句译(直译)更佳:“祂使我行为完全”。 完全 ( ta{mi^m ),在形容神的作为时,其含义显然比在形容人时更为丰富,但是祂毫无瑕疵的智慧、爱与能力,会辉映在人相对性健全的思想、动机和成就上(这里特别是指成就),这是祂作成在祂仆人身上的 166 。然而,大卫在勋业达高峰的初期之后,岂不是失落了向这一原动力的追求(参,腓三 12 以下),而停顿下来,落在 ta{mi^m 的软弱之意义──“安全”──的状态中(参 32 节, RSV )?
得胜与击溃(十八 31 ~ 45 )
诗中用语的紧凑速度和欢欣之情,将进攻并追击的兴奋,刻划得丝丝入扣。第 4 ~ 9 节拯救的一幕全是暴雨与毁坏,这里则全是光明与矫捷,但两者同样出于神。撒母耳记下第八章以叙述的方式,将这类战役作了一番摘要,而本诗则是一种回顾(参以下 37 节及其后的注释)。
31. 对独一神的信心,以及 磐石 ( s]u^r ;参 2 、 46 节)一字的反覆使用,暗示大卫写此诗时,一部分的灵感是来自摩西之歌。摩西的话:“祂是磐石,祂的作为完全”,可与第 30 节相较,而“他们的磐石不如我们的磐石”(申三十二 4 、 31 )一语,也可与 31 节相较。亦见以下 47 节的注释 。
32. 第一节与第 30 节配对,请参该处注释。
33 、 34. 参第 29 节英勇的表现。 铜弓 显然是木制的弓,镶以铜来坚固之。
35. 希伯来经文“的温和使我为大”(参, AV 、 RV 、 RSV 小字,和合本同)这句话,自古以来就有好些人提出替换的讲法。但是它所表明的真理非常深刻,惟一的问题只是,大卫当时能否有此透视力。这一点则非常主观,而经文本身应当比怀疑的看法更为可取。希伯来的名词与形容词 `a{na{w ──即谦卑、温柔──相近,就是以上第 27 节所讨论的第二个字;一方面,在神温和的作为下,神容许大卫得胜,另一方面,神所教导他的温和,乃是他伟大的真正所在。
37 ~ 45. 这里大部分的动词都是不完全式,在希伯来文代表未来的状况,或连续的动作。 RSV 将其译为过去式,虽然可能正确,但更可能这里是展望将来,认出目前已经得着的胜利,乃是更大之事的应许。诗篇二 7 ~ 9 应许将“地极”赐给耶和华的受膏者,这几节论到此一大事中严厉的一面 167 ,而其另一面则为外邦人的主动归顺(参,二十二 27 ;以及赛五十五 5 ,并此处 43 节)。新约对于这两方面都予以肯定(参,启二 26 、 27 ,七 9 以下)。
颂荣(十八 46 ~ 50 )
46. 葛利纽和 JB 所译“耶和华万岁!”,虽单纯而吸引人,却不正确。“ 耶和华是活着的 ”(和合: 耶和华是活神 )是一句断言,而不是朝贡的话,如列王纪上一 25 、 39 (见希伯来文)。这个真理是最强烈的对比:耶和华“随自己的意旨行事”,而偶像“有口却不能言”(一一五 3 、 5 );或许也显示祂的生命永垂不朽,而巴力却有兴衰的循环。同时,耶和华既是“活着的”,祂无穷无尽的能力,便成了 我的磐石 无垠的稳定力。亦见第 2 节 与 31 节 的注释。
47. 开头的话, 这位神 ,与第 30 节的强调语“至于神”,相互呼应(参 32 节)。若作者思想到摩西之歌(见以上 31 节的注释 ), 伸冤 显然是指神 赐 (和合本作 为 )给祂仆人去执行的,因为祂曾声明:“伸冤报应在我”(申三十二 35 )。伸冤,惟有出于神的手,或是祂所托付的,才可算是对的(罗十二 19 ,十三 4 )。
49 、 50. 保罗在说明基督不单为犹太人而来,也为外邦人而来时,一连引用了四个预言,第 49 节便为其首(罗十五 8 ~ 12 )。大卫所想的,很可能只是耶和华的威名远播,但这番话全面的意义,却刻划出耶和华的受膏者( 50 节),即弥赛亚,将来要 在外邦中…… 即与外邦的敬拜者一同……赞美神。虽然每一位大卫家的王,都可以用本诗来指自己,但它特别应属于大卫王,因这原是他的见证,又应属于基督,因祂是那完美的“后裔”(此处是单数的集合名词),正如祂也是亚伯拉罕独特的后裔(加三 16 )。
155 如: Mowinckel, I, pp.75, 77 。 这一点见第 60 页。
156 参,如: Weiser, p.186.
157 这一节撒母耳记下二十二章没有。
158 或 堡垒 , RSV ( m#s]u^d[a^ ):亚杜兰洞,大卫在那里首度将不法之徒招聚成军;这地点成为好些危机的避难所,也发生过许多值得回忆的事(撒上二十二 4 ,二十四 22 ;撒下五 17 ,二十三 13 、 14 )。
159 看撒母耳记上二十四 2 ,那里希伯来名词为 s]u^r ,与本节第二个 岩石 之字相同。
160 希伯来文是 Belial 。见四十一 8 的注脚 。
161 见导论Ⅲ , 16 页以下, 20 页以下。
162 即,以 wayyat] 代替 wayye{t] 。
163 参,以西结书九 3 。
164 这里“显你自己为诚信可靠”是一动词,与形容词同一字根。
165 假定“人”( √ g-b-r )从第 26a 节溜进 25b 节,原来它应当取代“纯粹”( √ b-r-r ),而有敌视的意思。
166 如:它在第 23 、 25 节译为“无瑕无疵”。
167 奉承 ( 44 节)的译法,可能有言不由衷的观念,这是此希伯来文的含义之一。但 J. H.
Eaton 在 JTS 19 ( 1968 ), 603 、 604 页,要人注意这动词的另一意思,“渐渐消瘦”(参,诗一○九 24 ),因此认为是指被征服者俯首称臣,不再狂傲。“他们在我们面前变小”。──《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