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赛亚书第三十三章

f. 第六个祸哉:至终安返家园(三十三1~三十五10

  这六个祸哉的平衡,一直延续到这最后一个。首先,与它平行的第三个祸哉(二十九15~24)全是异象,论到末世,而这一个也相同。从字里行间虽可看出历史事件,但引人注目的,则是将来那未注明时间的光景。这两段有许多类似之处,相仿的主题如利巴嫩(二十九17,三十三9,三十五2)、瞎子与聋子(二十九18,三十五5)、救赎(二十九22,三十五9~10),和灵性的更新(二十九24,三十三24,三十五8)。第三个祸哉的重点是世界和「雅各布后裔」的改变,这两方面在此都按着旧约的方式加以扩充。第二,第六个祸哉是接续第五个而来。简言之,王的主题(三十二1)在三十三章加以发挥;前面所暗示,伟大的黎明之光出现以先会有的灾难(三十二19),在此成为三十四章的「内容」;而未来神百姓在环境与生活上将蒙受的祝福(三十二15~18),在三十五章中有优美的表达。这几章的纲要可以简述如下:三十三1~12为前言,素描出锡安的救恩(1~6节)与百姓的审判(7~12节)。接下来为两则普世的宣言(三十三13,三十四1),前一则论及锡安与她的王(三十三13~24),第二则论到最终的倾覆(三十四1~17);最后,还有尾声:赎民从更新的世界前往锡安来朝圣(三十五1~10)。

  终极的事实:救恩与忿怒(三十三112 在三十27~33,以赛亚用神倾倒亚述作例子,引证神最终将在世上采取的行动(三十28)。在目前这段经文里,亚述隐藏在毁灭人的行事诡诈的等说法(1节)的背后,审判临及(3、12节)。但这里同样有最后一刻得救的感受。神的子民在一天过一天的挣扎中(2节);在垂死的世界里充斥着绝望的气氛(7~9节);而接下来则是戏剧化的三重现在(10节)。

  16. 锡安的拯救。拯救最后总会临到锡安。

  1. 毁灭人的……行事诡诈的:背景是亚述的两面作法,一方面似乎接受希西家的赎金(王下十八13~18),另一方面却继续攻打耶路撒冷,彷佛双方没有达成任何协议。正如二十一2,二十四16,以赛亚认为这种两面的作法,正是这个世界对道德的态度,一直到末期都不会变。不被毁灭:当时的亚述,以及后来世上接续亚述的权势,都会「没事」。不以诡诈待你:他们并非因别人行诡诈,而以诡诈回应,完全是因缺乏道德的顾忌。你行完了:在神的治理之下,世界有其公平报应的体系。犯罪的必受到当得的责罚。

  2. 上主啊:在是非颠倒的世界(1节),神的子民透过祷告,支取天上的能源。施恩:见三十18。渴望(和合:等候),正如三十18,应当是「等候」(√qāwâ)这正是余民的标志(八17,参四十31)。我们的力量:直译「他们的膀臂」。「膀臂」是在行动时表明力量的器官(五十二10)。这里可能让我们瞥见以赛亚时代实际所用的仪式,带领的人会祷告说:「每早晨作他们的膀臂」,会众则回应说:「遭难的时候为我们的拯救」。这里没有以散文的方式说,每一天(早晨),在面对困难(遭难)时,神的子民定意祈祷;以赛亚似乎悄悄放入一块小浮雕,刻划出真正的祷告景象(徒四24以下;十二5)。

  34. 聚光镜又转向世界。祈祷的百姓(2节)表明他们有信心,整个世界在神的能力面前无法自救(3ab节),终将彻底溃败(3cd节)。奔逃……四散是表确定的完成式:「一定会/注定会」。兴起:坐在宝座上的主在等所定的时刻来到(来十12~13),而时刻一到,面对全世界无数武装的群众,祂只需要站起来就够了。战争(所掳的)还没有开始就退出了(启十九19~20)。人要突袭(和合:在其上):这个动词是单数分词,没有主词──「有一个突袭」。如果这是指人的活动,便是指人兴奋地进入神所赢得的胜利中,但是此处更可能是指神的作为,把掳物带走,显明彻底的胜利(五十三12)。

  56. 以赛亚从挫败的世界(3~4节)转到未来的锡安。神兴起战争(3节)。当祂被高举的时候,锡安会如何?神不会改变,祂居在高处,那废掉人权势(3节)、拿尽万国掳物的(4节),便是这位超越的神,是他们所要面对的那一位。首先(5b节),祂会采取行动,使锡安成为祂所应许的样式(一26~27),行为公平、原则公义。其次(6a节),祂自己将成为锡安的稳定力。过去他们曾经历痛苦(2节)的时期(ʿēṯ;和合:时候),如今情况颠倒过来,他们会进入真正安稳的时期(ʿēṯ;和合:一生一世)。第三(6b节),神会成为祂百姓的资源。丰盛(来自√ḥāsan,「强壮」)指实际生活的资源。救恩在此是加强式的复数,所以 NIV 有 rich 一字,表明神足够供应所有急切的需要。智慧是对实际事物的了解,以及对生活的安排。知识是指对真理的认识,是二十九18的结果。敬畏……:直译为「对神的敬畏,是他的珍宝」。这里「他的」是指谁?锡安为阴性,而这一段里又没有提到犹大。所以,这里应该是指神。二十九23曾提到的祝福之一,就是在神面前的「敬畏」。以真正畏惧的态度来敬畏祂,并不是人所蕴育对神的感情作用,而是神的一项恩赐,赐给祂愿意祝福的人。

  712. 世界的审判。神兴起的时刻(3节)已经来到(10节)。

  79. 亚述危机为这里的背景,而此处呈现的,则是当神兴起、施行审判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在祂面前崩溃。豪杰:聚集起来,要反叛亚述的众军,发现自己没有希望时,已经太迟了(三十七3),不单人的武力无用,人的智慧也无功:所派遣的使臣(王下十八14),因为对方诡诈背约,只能痛痛哭泣。而这些与亚述相关的事件,只不过反映出末世的一些光景。人不要神,光凭着自己的力量与智慧,将世界联合起来的努力,最后必定崩溃,力量耗尽(7a节)、智慧落空(7b节)、忙碌的世界寂静无声(8ab节)、道德上背信无义(8c节)。见证原是「城市」(和合:城邑,见 NIV 小字)。亚述要征服世界,结果踪迹所至,只留下废墟。到了末世,为了整合世界的秩序,会有一按照人的原则运作的世界之城(二十四10),而这城将坍塌,人的生命也一文不值(8d节)。创世记三18由荆棘开始的咒诅,最后(9节)将发展成大自然整个的凋敝。利巴嫩代表过去一贯的情形;沙仑,代表美丽;巴珊,代表肥沃;,是「花园地」,有计画的种植。凋残只出现在这里,和与这里内容类似的十九6,意思可能是「(被虱子)爬满」,而这里的有害物毒性很强,甚至利巴嫩都荒废了。人类的罪对环境的影响,开始、逐步发展、直到最后的光景,正是如此。

  1012. 起来:神的兴起(参3节)同时产生两种结果,罪的自我毁灭(11节),和神以火来审判的行动(12节)。怀的……生的:过去的决定所带来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有种必有收(加六7)。没有神的生命是,所生的是,而那摧毁的工具乃出于同一结构:你们的气。无论就终极的原因(),或眼前的光景()而言,罪人都是自己灭亡的原因。不过,这里的被动式,已烧……焚烧,指出另有一运行者。石灰,强调火的猛烈。应该省略,而加上「在火里」。「火」是神的圣洁在工作,敌对罪与罪人。罪造成的悲剧,就是使生命变成碎秸;它的危险乃在惹动神的忿怒。

  第一次的普世宣告:新的锡安(三十三1324 现在以赛亚把我们带进那人人所期待的锡安当中。他已经说明了这座城的大原则(5~6节);如今他要描述其中的百姓君王。这一段最中央是20节,平安之城;它的两侧提到王的同在(17~19、21~23节);整幅图的前后则是锡安百姓的画面(14~16、24节)。

  13. 呼召远处近处的对比,表明全面性。以色列在敬拜的时候,总有普世性的意识(诗四十七1,九十六3、10,九十八4)。这便暗示,神的自我启示,以及祂拯救的作为,不单是为着祂的百姓,也是为着全世界的人(参二2~4)。世界必须聆听我所行的(徒二11)。大能geḇurâ)是战士的能力,成全的能力。由承认(直译「知道」)来看,要赢得世界,不是靠展现超然的力量,而是以真理来说服。

  1416. 锡安的百姓(第一部分)。第一(14节),百姓领会到罪的严重性,明白罪人不可与圣洁的神同居。罪人ḥaṭṭāʾim):见一28,三十1。罪是一种亏缺(罗三23)。不敬虔,意思是「亵渎」(九17,十6,二十四5,三十二6),含有污蔑神的本性、不在乎祂等意。(和合:火)在利未记六9是指「祭坛的炉」,因此与亚利伊勒(二十九1)的意义相同。神的坛上一直有在烧,宣告神的同在。这火是威胁(吞灭),也是不改变的事实()。住是暂时居住的动词,指本来没有权在该处。

  不过,要进来住是有条件的(15节)。这一节是所谓的「入门仪文」(如:诗十五,二十四3~6),即,凡想要进入神的院中,必须通过一道正式的检验,才有入门的权利。以赛亚诗中的顺序完全合乎圣经:百姓在听到赦免的恩言之前(24节),必须先面对神律法的严厉,因为惟有符合律法要求的人,才能进入新的锡安。这里所有的动词都是单数,指出是向个人的要求,同时亦包括了各个方面:行事,涵盖一个人所有外在的生活模式、个性表现;公义(直译「在公义中」)是加强式的复数,指各样的事、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公义。第二,话语上的直爽:正直意即「直」。第三是财务方面,尤其指获得钱财的方式:欺压,拒绝以压低人来得利;贿赂,拒绝以牺牲真理来得利。第四,有关心思:会听别人的话、会看所想看的,这些乃是塑造人思想的管道。谋杀的计画直译为「听到流血之罪」,或是让听到的人会在神面前犯下罪,或是聆听别人怎样犯罪。对于如此公义的人,无比的特权将为他开展(16节):与神相交,即,(锡安的)高处;有安全:保障是「最高的安全」,被置于人无法可及的高处;并有供应()。

  1719. 锡安的王(第一部分)。以赛亚铺叙出王个人的吸引力(17a节)、他国度的辽阔(17b节)、从前一度猖狂的仇敌不再出现(18节)、外邦的侵占也都消失(19节)。你的眼必见:即,你会亲眼看见。除了不犯罪的人(14节)、并行出律法那不可能达到的要求(15节)之人,还有谁能来到王的面前,亲眼目睹他的美好(荣美;诗四十五2)?这个问题需要答案。在希伯来文,没有定冠词,就像三十二1,这样的不定式是为了强调的缘故。如今不但能享受王的同在,更能因不受从前敌人的骚扰而欢喜。这里对官员的描述很笼统。大官(和合:计数的)是「那写的」,平贡银的是「那称重量的」,也是「那写的」。或许第一个在列出要发配的囚犯,第二个在登记掳物,第三个在数点破坏的建筑物。然而这些人,连同他们的部队,和他们听不懂的话,都成了过去的事(不再;和合:不)。不会再有分心的事,妨碍我们在那「一位王(你们知道我是指谁)」面前的专心思想。

  20. 和平之城。这是本诗的心脏。(√ḥāzâ)与17节的见同一个动词。这个字的本身只是指单纯的「看」,但是在此却是指留意观察这座城,正如王的荣美所要求的观看。我们的守圣节:锡安最重要的特色,是她在宗教上的特权,及与神欢乐的相交。过去重要的节期,是在记念出埃及和救赎(申十六1~17,请特别注意3、12节;利二十三42~43)。所以未来的锡安是以救赎为中心的城市。安静:「不受搅扰的」(三十二9、18)。挪移……拔出……折断:以赛亚从救赎中心谈到锡安的稳固:外面不受威胁,永远无需迁移,内在也没有软弱足以威胁(绳索、橛子)。帐幕是追忆旷野的日子,常被认为是与神同行的理想(耶二1~3),只是在此,帐幕的桩可以永远不再移动,表明旅行已经退出,游人终于安抵家园。

  2123. 锡安的王(第二部分)。这里有两个交替的思想:大能的神(21a节);多水而无船(21bcd节);神是王(22节);无助的船、丰盛的掠物(23节)。在平行的经节内(17~18节),以赛亚介绍了王和他辽阔的土地;此处则描述王和他宽阔的海洋。所以,事实上他乃是万有的王。他也是上主,那位神性的王(九6)。大能的ʾaddîr,诗九十三3;和合:威严)是指绝对或辖制的能力。我们,意思是「属于我们」,或「在我们这边」。是「尼罗河的水道」,暗示好像在埃及一样,水的供应无穷无尽。荡桨……威武的船:这段经文或许可指军舰,即:虽然水很多,也不会有从海上来的攻击。不过此处所用的字本身却未明确这样表示。威武ʾaddîr,像前面一样,但意思可以指「能够制服大海」。若是如此,这里的思想便是指没有贸易的往来,暗示锡安的自给自足。这个想法可配合22节的解释:我们有上主,还需要什么!祂是审判的主,足能带领、得胜、治理,就像古时的士师一样;设律法的,足能在日常的事上引导我们;不过,祂与从前断续出现的士师不同,祂乃是,永远在位,有能力拯救。这最后一个功能,此处以生动的图喻来说明:一艘残破的船,却是载满了丰富的掠物(23节)。锡安这艘「国船」的确毫无办法,可是尽管它绳松篷落,却仍能得到掠物!掳来的物……掠物:战争已打完,胜利已获得──当然是那位拯救之王的功劳!

  24. 锡安的百姓(第二部分)。在13~16节中,锡安的百姓在圣洁的神和祂律法的要求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完全无助;但是17节却说,有人能享受亲眼目睹王的荣幸。这里第二次看锡安的百姓,则是一项没有说明的说明:锡安的百姓是得赦免的罪人,可是这里没有说明他们是怎么得赦免的,也没有说明他们如何达到了律法的要求。前面一段可谓「律法的响雷」,如今雷声已息,而由福音来取代了。锡安城里没有疾病(病了),也没有罪恶(赦免)。这可以解释为身体与灵性都十分健壮,也可以视病为象征的说法(如23节的瘸腿,参:五十三4;诗一○七17~20),即,罪的毒害已经消除,罪孽亦无一存留。赦免nāśaʾ):「举起、担负、带走」。这个用法来自承担罪的「代罪山羊」(利十六21),以色列的罪孽都放在牠身上,由牠带走,永不再见。所以,以赛亚在这里只是说,「至于住在其中的百姓,罪孽都会被带走」。罪孽ʿâwôn):见一4,六7。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