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赛亚书第三十六章

ii. 尾声:历史的摆荡(三十六~三十七)

  这几章是历史故事,与列王纪下十八至十九章的记载相同。82以赛亚突然冲入列王纪下十八13~16的故事中。亚述王显然曾接受希西家的降服,对所收到的钱财也感满意,但是他很快又重新向耶路撒冷施压。这就是二十一2,二十四16,三十三1所提到的「诡诈」。因此,在以赛亚的故事里,背景已经是两位王的直接冲突:地上的「大」王(三十六4)和被包围在应许之城中大卫王朝的君王(二十八16)。以赛亚书内有很重要的背景,将这个事件的重要性凸显出来。(a) 在以赛亚书十四24~27,即十三至二十七章内的第一个「中间阶段的应验」,以赛亚提醒听众,要注意「亚述人」在「我地上」的大败(十四25)。这是神所「思想的」,也是「必照样成立」的(十四24),同时,这亦是神对「全地」所定的旨意(十四26),换言之,这是祂将打击全地的一个例子。「必照样成立」(十四24)和「谁能废弃呢」(十四27),这类强调语声明,这件事是神绝不可能不作的。(b) 十三至二十七章全宇宙的景象,目的是要展示未来大卫家的王,国度的范围有多大(九6、7,十一1~16)。以赛亚使用当日的世界地图,并且──正如十九24~25与二十七13──用埃及和亚述作为象征,代表神已决定使列国都成为祂的国度,祂也有能力这样行。(c) 二十八至三十五章一系列的六个「祸哉」,就历史而言,是集中在主前第八世纪末的情势,当时相关的各国──大卫王朝、埃及和亚述──彼此纠葛在一起。如果神要显示祂在掌握历史,不在此刻,更待何时!如此一来,这几章便等于是将历史的摆荡放在末世的结构里来看。

a. 亚述第一位使者:无助的王(三十六1~三十七7

  西拿基立在主前七○五年甫登上亚述的王位,境内便烽烟四起,各地藩属纷纷背叛,最严重的乃是巴比伦的米罗达巴拉但,他费了两年工夫,才将这场动乱制伏。接下来,王便转向西边的叛徒,希西家亦是其中之一(王下十八7;参:赛三十八1)。根据西拿基立的记录,犹大共有六十四座城陷落,其中的人民都被流放。希西家眼看自己的部队不堪一击,便提出条件来谋和(王下十八13~16)。以赛亚不想记载这些经过;他只想带我们去看那足能展示信心果效的事件,而不想提缺乏信心的后果。

  亚述人第一次讲话:信心不能带来拯救(三十六110

  1. 既然西拿基立的攻击发生于主前七○一年,由希西家王十四年推算,他便是在七一五年登基。但这与列王纪下十八1、9不符,那里记他于七二九/八年即位。有人便认为这里的希伯来经文应当修改,成为「二十四」。可是列王纪下十八13和以赛亚书三十六1都似乎清楚记载,十四年是西拿基立来到犹大的时间。另有人主张同时执政的说法。大卫王朝并不采用长子继承王位的原则。例如,当年大家都期待由大卫来指定谁将继承王位(王上一5~30)。所以,假定亚哈斯、希西家,和玛拿西都曾与他们的前一位王同时执政,也有一段时间是单独执政,那么,或许希西家于七二九~七一五年是与他的父亲一同执政,而七一五~六九六年是单独执政,然后他再与玛拿西一同执政,直到六八七年。这个说法只需作些微臆测,但能够将我们手边的日期资料都协调起来。83

  23. 战场大将是「拉伯沙基」,这是亚述的职称,原来可能指「首席酒政」,但在这时是指国内某一高官。拉吉:耶路撒冷西南三十哩。当地曾挖出一个土坑,找到约一千五百具尸首,是西拿基立攻击时丧命的人。这时候西拿基立已经弥平چ推罗和非利ˤں的背叛,并在拉吉以北的以勒德克击败了埃及(出兵干预)的军队。希西家如今孤立无援。从政治的角度而言,西拿基立没有理由不弥平这个最后ĨÌ叛邦国,就挥兵返国。他以嘲弄的态度接受希西家的金子,正是「政治无道德」的典型例子:这样一来,希西家更没有实力去买通帮手,因此更受制于亚述。几位官员与拉伯沙基相遇的水沟,正是亚哈斯拒绝信心之路的地方(七3);希西家就要尝到不信的苦果了。

  410. 拉伯沙基的讲话有四个要点:埃及不是希望(4~7节);相信神也不再是有用的选择,因为祂已经遭人疏远(7节;王下十八4);希西家没有人力(8~9节);而亚述则有神的权威在支持(10节)。

  45. 大王是亚述诸王常用的称号。可仗赖的指希西家竟胆敢背叛。你说是根据 Qa 的读法及列王纪下十八20。以赛亚书的经文原为「我说」,指拉伯沙基自己的看法,认为希西家的背叛并无谋略(计谋)的依据,亦无军事的实力(geḇûrâ,见三十15)。以赛亚曾说(二十八9~11),倘若他们拒绝他清楚的信息,就会从外邦人听见同样的话。这里正是他说过的话:仗赖、倚靠、相信,和能力。

  6. 埃及曾经试过要履行诺言(二十八14),而他们的军队在以勒德克被打败。拉伯沙基亲眼见到这事,不过他的话意味更深远,破坏力也更强,显示犹大领袖像犯人般愚昧:他说,他们当然知道,凡相信埃及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这证实了以赛亚对与埃及结盟的评估──他说他们是签署自己的死亡证书(二十八15)。

  79. 希西家已经将宗教的崇拜都集中起来(王下十八1~7;代下二十九~三十一)。乡下圣所的关闭(尽管是正确的)一定会遭到反对与批评。拉伯沙基知道怎样操纵不满王作为之人的情绪。接下来他用来作题材(8节),这是以色列一向最缺的。

  10. 这段话的背后,似乎意味他知道一些以赛亚曾讲过的话(如:十5~6)。间谍并不是现代产物。这地(land):列王纪下十八25的记载为「这地方」(place)。如果以赛亚是采用列王纪,这里的差异很难解释。以赛亚持深刻的锡安中心神学,他绝不会容许「地方」一字变成「地」。

  亚述人第二次讲话:向众人提出和平的呼吁(三十六1121 拉伯沙基不理会官员,而直接向百姓喊话,提醒他们(12节),宣战的是领袖,而受苦的是百姓。以这种办法让人不信任希西家或神(14~15节),是很容易理解的;拉伯沙基所提以新住处来取代围城的恐怖(16~17节)也很可取,但是他最大的错误,在于将神和其它的神只视为同等,而且嘲讽祂拯救的能力(18~20节)。

  1112. 亚兰言语是外交用的语言,但是拉伯沙基不用它,而直接向一般的百姓说话,坐在城上的人,直译为「城墙上的居民」。像你们应当是「与你们一同」(和合),意为「只要他们仍不开窍,还与你们和你们的政策紧连在一起」。他用这一句话,既吓住当地人,又挑拨他们与领袖的关系。

  1317. 他似乎有充分的情报,对以赛亚的工作,以及信心的强调有所了解,否则在他的讲论中,就不会如此偏重于否定相信的功效。倚靠是以赛亚的用语(三十15);拯救是给希西家的应许(三十八6以下)。拉伯沙基在要求快速的解决问题。三十七9显示,西拿基立不想在西巴勒斯坦长期作战──或许他在家乡的地位尚未完全稳固。他让所提出的条件尽量好听:现今平安无事(16节)、未来也颇有展望(17节)。他没有掩饰亚述著名的迁徙政策,但是却尽量抹上糖衣。

  1821. 这里出现了致命的错误:亵渎的话传到神的耳中(三十七7)。哈马……亚珥拔,见十9;西法瓦音地点不明。

  王的反应:终于动用信心!(三十六22~三十七7 这时王立刻悔改、归向神(1节)。他派使者去见以赛亚(2节),极其降卑(3节),提到亵渎的话,并要求祷告(4节)。然而以赛亚却没有祷告,也没有再向神提出新的要求;神已经说过的话,必然坚立(5~6节):神不单会挪去威胁,也会除掉威胁者(7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