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书第六十五章
ii. 上主的回应:确定的应许、未来的实现(六十五1~六十六24)
这两章为征服者之书(五十六~六十六章)提供了极美的结论,甚至亦成为整卷以赛亚书恰到好处的结语。记念者祷告的结语(六十三7~六十四12)为,神的百姓在热切等待、期盼神行补救的工作。他们自己活在一片废墟之中,这原是他们自己的失败带来的──五十六至五十八章将这一切揭发无遗,而五十九1~13记载了他们的承认。惟有征服者临到(五十九14~六十三6),百姓才能得赎,脱离仇敌,重新进入佳境。而这段便是描写,那佳境将是何等美好。
a. 申诉与激怒(六十五1~10)
最后的两章愈继续发展,冲突就愈剧烈,而这一段乃是摆明冲突为何。有些人「寻找」神(1节;直译「我已让我自己被找到」,而不是 NIV 的启示了我自己),并得到了祝福(8~9节);另有些人拒绝祂的呼声(2节),而遭到报应(6~7节)。
神的世界采取主动(六十五1) 神声明,祂已经向那些未曾求告祂、寻求祂的人采取主动。这些人是谁?大部分注释家认为是以色列人,他们没有回应神。不过,这几节所用的词汇,却反对这种看法。以色列从来不适合被称为没有求告我名的国(和合:没有称为我名下的),因为其中总有人在求告神;即使我们认为,这些字是意味「不真心实意」,整个指控仍有一笔勾销之嫌;而希伯来文本身并没有「不诚心」的含义,就是能引进这种解释的必要思想。此外,没有求告,是将 MT 作了修改(从qōrāʾ 改为 qārāʾ)。MT 是说「没有称为我名下的国」,显然将以色列排除在外,因为它原是这样被称呼的(四十三7)。另一方面,按字面的含义──神向外邦人发出恩典的呼召(罗十20)──在此可以形成一个括号,与六十六18~21所提到的列邦呼应,它们「素来没有听见我的名声」,此时聚集前来归神。神向这些人采取了主动:(直译)「让我自己被寻找……让我自己被找到」(包容式的 niphals;参:约十五16)。祂已经藉祂的话语(我说)向他们伸手,作了自我启示的行动(我在这里;直译:看我!),并将他们带到以色列才享有的启示范畴之内(名,出三15)。前面五十六1~4、8曾提到太监与外人,六十3亦提到外邦人的聚集,此处以赛亚看见神福音果实的延伸,遍及全世界。
激怒与刑罚(六十五2~7) 第1节引进了第2节以下的这段,方法是透过以西结书三6所宣布的真理,即,那些没有享受过以色列特权的人,一旦得知神的启示,反倒立刻接受,相形之下,他们的罪就更重了(参:太二十一31~32)。注释家承认,此处所提到的宗教腐败情形(3~5节),是被掳之前的状况(一28~30;耶二20、27,三2、6、13;结八1~18,十六1以下;弥五12~14),被掳归回后的以色列不再有这些情形;但是,奇怪的是,许多注释家仍将这几节视为被掳归回后的先知所写。141然而,这些话若出自以赛亚的口,则十分妥贴,他在这里用被掳之前的证据作模型,揭露未来仍然会有信仰背道的现象(参:六十五11~12,六十六1~4、15~17)。
2~3. 此处对以色列背道的看法,第一,是他们拒绝那由天而降的奇妙呼吁。伸手在别处是用来指祈祷(一15;王上八22)。神何等盼望得着祂的百姓,甚至降低身分,成了祈求者!但祂所遇到的回应,却是铁石般的回绝(悖逆,√sārar;参一23)。第二,这种拒绝乃是出于自信,要按本身的意念(「思想、计画」)来过个人的生活,结果产生了不善的行为。神的启示,原是属神百姓最基本的「真理」(摩二4),但已经遭驱逐,不再是一切的基础,而被倡导个人偏好的相对主义所取代。以赛亚逐一追究(3节以下),指出他们干犯了十诫的各项诫命。第一条诫命说,他们「在我面前不可有别神」(ʿal pānay,出二十3),但是他们当着我的面(ʿal pānay)祭拜,惹神发怒。在园中献祭:「园子」(参一28以下)代表丰肥,对所谓「增产神只」的敬拜,包括以巴力取代雅巍,或在雅巍之外再加上巴力的功能。第二条诫命,是讲到敬拜的外在形式。砖不是神所命定的建材(出二十25;申二十七5~6;书八31)──这是人作的,或人设计的形状,受到他们不洁的罪性所玷污。不过,不顺服通常由此开始──就是原本很容易顺服的事(如:建一座非人手所凿的坛),却被视为不干紧要。
4~5. 在宗教外表的陷阱(「园子」和「祭坛」)之外,以赛亚又探索灵里效忠的深层问题。第三条诫命特别要求,只能单单效忠于神的名──神已启示了祂自己;但神的百姓却出现在坟墓间。为了要通灵,他们在隐密处住宿,直译「在严密看守的地」,即,不容人打扰;活人竟在死人中寻求属灵的引导!(参八19~20;申十八9以下)。第四条诫命讲到圣与俗的区别,但他们竟发展出自己的圣洁观(
6~7. 神的回应是已经决定的(写下),是祂亲自作成的(我必),是衡量过的(施行报应),是个别的(怀中),也是罪孽的最后处理──包括个人与列祖的罪。从圣经看来,罪孽一代比一代加重──不是指后代因为从前的罪而注定灭亡(结十八),而是指,因没有与先人的罪断绝,就会承担过去之罪的后果(路十一47~51)。这就是身为人所要付的代价。因为(和合:就是)引进了一段结语。在山上敬拜,是被掳之前的特色──他们选择净光的山顶,以为较能「吸引巴力的注意」,带来立刻的回应。迦南的宗教是人主动给神只压力,圣经的信仰却不同,乃是对神的恩典作出回应。
对余民的祝福(六十五8~10) 并非所有人都参与在2~7节的行径中。这个群体是分裂的。第三以赛亚的理论,认为这种分裂的状况是被掳归回之民的特色,但其实这里所提的事,并不超越一些经文,如:一26以下,八11~12,十20~23(参四3,六11~13;耶四27,五10、18,三十11;结十一13~20)。我们必须先假定这里的环境是被掳归回,才会在此找到一个不同的余民论,或是余民论不同的应用。其实在以赛亚事奉的黑暗时期,余民显然配得这些安慰之言。这里描绘了三幅令人安心的图画:葡萄园(8节)形容欢喜的保存,土地(9节)形容产业,而沙仑和亚割(10节)则形容更新。
8. 新酒(tîrōš)是在还没有用到酒醡压踩,从葡萄先滴下来的汁作成的酒。142寻得,暗示葡萄在摘下来的时候已经流出汁液,而这是特别宝贵的。因此还有一些好的,(直译)「有祝福」。真奇妙,神竟然发现祂的百姓是祝福,而祂会宝贵他们、保护他们。所有的人都配受到六十三3的酒醡刑罚,其中有些人却蒙拣选而得救。
9~10. 承受……得为业(和合:承受):同一个字用到两次,即以重复表明确定。这里的图画是约书亚的百姓进来得地为业(书一1~5)。选民……仆人:为同一实情的两面,指神拣选的至高事实,和站在新地位上的回应与委身(五十四17,五十七18~19)。以赛亚用沙仑来代表衰败(三十三9)和更新(三十五2)。亚割(书七24~26)代表美好的开始为不顺服所破坏。但是时候将到,沙仑将成为原初当有的样式,而亚割也从咒诅变为祝福。寻求:从世界各地聚来的人(1节),和百姓中得保存的人(10节),都有同样的特色──迫切要享受神的同在。
b. 命运的对比(六十五11~16)
11~12. 这里提到山(11b节),是回顾第7节在山上的宗教。神的山是祂建造祂房舍的地方,祂以此为家,住在百姓当中;这是凡爱祂之人要「寻求」的地方(申十二5)。有些人拒绝了锡安,而偏爱巴力的山。但是,忘记这山,便是离弃上主。祂曾指明亲近祂的方法(来十19),其余的途径都是远离祂。摆筵席……盛满酒,揭发假宗教的愚昧:这些神只需要喝酒、吃饭,而人还以为他们能掌握时运和天命!时运(gaḏ)是迦南的一个神只(参:书十一17,十五37的地名),在被掳之前为人所敬拜。天命(meni),(命运的)「分配」,143是名词,源于动词√mānâ,出现在我要命定中。他们所选的命运,是他们将得的命运;死的神只带来死的宣判。这样的后果是基于两个理由:拒绝神的话(12cd节),和违背神的路(12ef节)。他们的反应与神的旨意(我呼唤)、话语(我说话)、意念(我眼中)、感受(不喜悦;直译:我不喜欢)全都反向。
13~16. 作了结论(所以,13节),而两种不同命运的对比,在13~15节中展现。我的仆人是回顾「我的仆人」,即8~10节中的余民,而你们(阳性复数)则是继续11~12节的对象「你们」。16节是客观地陈述结果。
13~15. 吃……喝(
16. 新的名字会使新人有新的潜能、新的展望。求福是反身式,应当加上「为自己」就会更清楚。同一个动词也用来描述亚伯拉罕的普世应许(创二十二8,二十六4)。其概念乃是进入合乎自己需要的祝福中。地上:既然前面是与亚伯拉罕相连,「大地」便是更佳的译法,终于整个世界与神一致了。与(直译)「为自己所需的求福」平行的,是起誓,即,「宣誓效忠」,「表示委身」。真实的神既是祝福的源头,也是献身的最大目标。真实的神是指(直译)「阿们的神」(林后一20可为解释),这位神会向祂所有的应许说「阿们」,肯定其真实性,及祂的可靠性──必定予以实现;神从前曾应许亚伯拉罕,普世的人都将找到他们所需要的祝福,祂会持守祂的话。忘记……从我眼前隐藏:这些事在神的意念(忘记)或面前(眼前)都不再有地位,没有存在的理由。从前的事已过──看哪(见以下17~25节),一切都成了新的(林后五17;启二十一5)。
c. 万物皆更新(六十五17~25)
新的自然界(六十五17~18b) 这首短诗的目的,是解释13~16节的应许,因此17节开始的「因为」应当保留。创造:见四5。天……地:藉对比来表达完整(创一1)。神起初所造的一切,到了末了都会更新再造。从前衔接「过去」(16e节,直译:从前),不过这里的角度更宽广:不单指其中的忧伤,也句括旧秩序中的一切事,就是因着人的罪受到污染,而渐渐消微的事,全都会经历到这次的大更新。记念……追想:这里不是指神的心思(16ef节),而是指蒙救赎、得更新者的心思。他们的感受乃是全新的,其中没有一样事会让他们想起从前的光景。新的大自然将由新鲜的心思来观赏、享受。一切(我要造)都是神的工作,这工作何等伟大、崭新,除祂以外无人能作成。这是永恒之工(永远),再无一物能干扰其中的欢喜快乐。请注意这首欢乐小诗的开始(
新的城(六十五
20. 在这整段之中,以赛亚运用我们所了解的事,来说明未来的光景──如:完全得供应的生活(13节)、欢喜快乐(19cd节)、安全稳妥(22~23节)、和平共处(24~25节)。我们对无法了解的事,只能透过所知道的事来揣摩。在现今的秩序中,死亡切断了生命。但在新耶路撒冷中却没有这回事:没有一个婴孩不能长大,没有一位老年人不得活满寿数。这并不是意指死亡仍然存在,否则便与永远(18节)、不再(19节),和二十五7~8的死亡之死相矛盾。这里只是肯定,在整个生命之中,死亡丝毫没有力量。惟一的例外是(直译)「罪人,一百岁,将受咒诅」(20fg节)。当然,在新耶路撒冷中不会有罪人(6~7、12、15c节)。这里又是比喻的说法:甚至,假如可能的话,有一名罪人一百年没被发现,神的咒诅仍然会把他找出来,毁掉他。而在事实里,死亡将无能力,同样,罪也不会有空间。
新的社会(六十五21~25) 未来的社会将经历到长治久安(21~22节)、祝福满满(23节)、与神和好(24节)、全然和谐(25节)。
21~22. 不顺服者的命运,是建造而不得居住(申二十八30)。因此,与神关系正确的生活,在家庭(房屋)和工作(葡萄园)方面的经历恰好反向。像橡树(和合:树木)的日子,是长远、持久的图画,即,在本地十分稳妥。长久享用,是(直译)「穿到破」,即,「用到最大的极限,尽量享受」。
23. 在21~22节的稳定中,他们将可无忧的享受自己劳力的成果。注定遭灾害:直译「为惊恐」。对为人父母者而言,最深的乌云莫过于看见亲爱的孩子遇到悲剧。在新的社会中绝不会有这样的事,「因为他们将成为神所祝福的种子」(参:五十三10;创十七7)。他们的子孙也是如此:父母将不会看见自己的孩子遭遇麻烦,而会看见,在神所赐福的事上,他们将与自己一样蒙福。
24~25. 这两节共通的思想是合一:第一,与神合一,祂看得出他们的需要(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