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利米书第四十三章   四十三 1 ~ 13.  逃往埃及 

  虽然神的带领和这些余民的计划大不相同,他们仍决定逃往埃及。 

  1 ~ 7.  逃亡 

  耶利米个人的清白虽经先前诸多事件证实,但只因他说了众百姓不想听的话,他们就诬蔑他说谎。他们还将自己的缺乏安全感,投射在巴录身上,说他操纵了耶利米的感情以致把神的信息扭曲成相反的意思。耶利米此刻看清情势已毫无希望,故而对此指控亦不作任何回应(参:基督在太二十六 60 ~ 63 的态度)。正如四十 11 所记载的,许多犹大人在耶路撒冷陷落前不久,即离乡前往邻国,其中显然包括王室的众公主(参四十一 10 )。很可能这群人强迫耶利米和巴录同往埃及。 答比匿 是位于尼罗河三角洲东侧的边境城市。该城在七十士译本中的名字( Taphnas, Taphnais )显示,答比匿就是希罗多德所提及的 \cs16 Pelusian Daphanai 。它位于现今的德夫内山丘,即塞德港( Port Said )西南约二十七哩。 

  8 ~ 13.  预言埃及被征服 

  多数译本的 9 节相互之间有相当的出入,且马索拉经文的某些用语意思又不甚明确。 Melet] 应该是用以形容“灰泥”的,而 malbe{n 则是“砖砌的高台”或“古埃及的石室坟墓”。 RSV 译为 在砌砖的灰泥中 ,但其它的译本作 在砌砖下的灰泥中 ,乃是根据臆测。于十九世纪挖掘出答比匿的裴崔( Flinders Petrie ),在王宫门口清出一片铺设过的区域,他认为此区就是本节所提的“高台”。 72 伊里芬丁蒲草纸亦提到位于此边界要塞的“王宫”。耶利米究竟如何完成神交代的工作,这里并未说明,但显然是藉着动作来传达此一比喻。神的仆人尼布甲尼撒将在耶利米立下的基石上建造,并必将宝帐支搭在其上。希伯来文 s%ap{ri^ro^ 在圣经中仅见于此,所以意思不甚明确,有人认为应作“柱子”或“地毯”解。但是不管论此字的真正意思为何,比喻的用意却极为明显。虽然犹大难民躲藏在人口众多的埃及,但他们仍将被寻获,并将和其同胞一样,感受到巴比伦雷霆万钧的威势。一篇碑文的断简残编记载,尼布甲尼撒事实上于公元前五六八/七年入侵埃及,当时的法老王是亚玛西斯( Amasis ,公元前 570 ~ 526 年)。此次进击只是恫吓性的速战速决,并非旨在歼灭埃及。亚玛西斯显然听从了警告,因为自此他小心翼翼地和巴比伦保持良好关系。 73 各英译本对希伯来文动词 `a{t]a{h ( 12 节)的译文各异,包括 包起 、 穿上 以及 清除 。此处牧人的明喻用法很不寻常,意指“摘除”,就像除草、除虫及其他类似的东西。征服者必将猎物的毛清除干净,而这似乎是此词最佳的解释。此处 RSV 依七十士译本作 何立欧波立 ( Heliopolis , 13 节),亦即马索拉经文和 NEB 的 伯示麦 。此词意指“太阳之家(殿)”,此城市很可能就是靠近孟斐斯的何立欧波立。 

  72 W. M. F. Petrie, Tanis II (1888), pp. 47ff. 

  73 参 CCK , pp. 20ff. 

  ──《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