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F 复活的故事(二十1-31) i 一周第一日的清晨(二十1-18)
1-3. 耶稣的尸体是在安息日之前的傍晚埋在坟墓里,留在那里过了安息日,然后,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还黑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来到坟墓那里,看见石头从坟墓挪开了。第四卷福音书没提到坟墓洞口有大石头挡着,可是此处说到石头从坟墓挪开,就表示先前必定有石头挡着。“石头从坟墓挪开了”这被动语态,表示有神的干预。当抹大拉的马利亚看到墓门被移开(并且坟墓是空的),她扑了个空时,简直急疯了:就跑来见西门彼得和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对他们说:“有人把主从坟墓里挪了去,我们不知道放在哪里。”先前已提到过“还有一个门徒”(十八15、16),可是只有此处才说他是“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参十三23,十九26,二十一7、20)。如前所述,按照教会传统的教导,他就是使徒约翰。抹大拉的马利亚找到这两位门徒后,说出心中的焦虑:“我们不知道放在哪里?”这里使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表示此处虽没提她同伴的名字,抹大拉的马利亚并非独自一人在清晨来到墓地(参:太二十八1;可十六1;路二十四1)。一看到坟墓是空的,她立刻认为“他们”(或许指耶稣的对头)将祂的尸体拿走了。当时从坟墓偷走尸体,是非常严重的罪行。从拿撒勒挖掘出土的一块石碑上,刻着革老丢皇帝的法令,凡盗尸者必被处死。听到抹大拉马利亚的报告,彼得和那门徒就出来,往坟墓那里去。
4-5. 他们两人一起出发:两个人同跑,那门徒比彼得跑得更快,先到了坟墓。到达坟墓后,那门徒低头往里看,就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只是没有进去。亚利马太人约瑟和尼哥底母用细麻布将耶稣的身体裹好(十九40),然后安放在坟墓里。当那门徒往坟墓里看时,只看到细麻布,却没有尸体。不知出于何原因,他没进入坟墓进一步查看。
6-7. 彼得却没这顾忌:西门彼得随后也到了,进坟墓里去,就看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又看见耶稣的裹头巾,没有和细麻布放在一处,是另在一处卷着。作者在记录埋葬之事时,没提到裹头巾(十九38-41 ),可是这在犹太人的葬礼,是很普遍的事(十一44)。他最主要的目的,是说明细麻布放在那里,尸体没有了,裹头巾却在另一处卷者,不再裹着耶稣的头。显然耶稣的尸体不是被祂的对头偷走,也不是被祂的朋友偷走,因为在这两种情形下,细麻布和裹头巾都不会从尸体上解下来留在坟墓里。
有人认为,耶稣复活的身体只是穿过细麻布和裹头巾走出去,使它们仍维持原来身体的形状,只是较扁一些而已,可是这说法无从得到证实。或许约翰希望较聚精会神的读者注意到,拉撒路和耶稣的复活有些区别。当拉撒路从坟墓里走出来时,“手脚裹着布,脸上包着手巾”,需要别人替他解开这些布(十一44),可是主耶稣从死里复活时,这些裹尸的细麻布和裹头巾都留在背后了。
8-9. 随着彼得的榜样,先到坟墓的那门徒也进去,当他走近一点看到摆在那里的细麻布和裹头巾,但不见耶稣的踪影,于是看见就信了。这肯定意味着他相信耶稣已从死里复活,虽然如此,作者仍加上一个注语,因为他们还不明白圣经的意思,就是耶稣必要从死里复活。即使是这位“那门徒”,仍需花一些时间,才能了解旧约圣经预言了基督的复活。据路加的记载,当复活的耶稣亲自将门徒的眼睛打开后,他们才了解圣经所说的,即:“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关于祂的话(路二十四25-27、44-46)。
要紧的是注意到,约翰和其他新约圣经作者都强调空坟墓的重要性。对他们而言,耶稣的复活不仅是死后“灵里的”存在,也包括身体的真正复活。
10-12. 这两位门徒对此事的反应令人不解:于是两个门徒回自己的住处去了。或许彼得还没领会他所看到的景象的含义,可是另一位门徒了解啊!可是出于某种原因,他三缄其口。但能确定的是,他肯定将此事告诉了已接回家奉养的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十九26-27)。
抹大拉的马利亚像彼得一样,没能领会空坟墓的意义,仍然痛不欲生,所以当两位门徒回家后,马利亚却站在坟墓外面哭。哭的时候,低头往坟墓里看,就见两个天使,穿着白衣,在安放耶稣身体的地方坐着,一个在头,一个在脚。马可福音提到“一个少年人坐在右边,穿着白袍”(可十六5),路加则提到“有两个人站在旁边,衣服放光”(路二十四4),马太则说“主的使者”他们“衣服洁白如雪”(太二十八2-3),约翰在此节则说“两个天使,穿着白衣”。这些经节给人的整个印象,是有外貌像人的两位天使,停留在曾安放耶稣尸体的地方,一位天使坐在放耶稣的头的那端,另一位在放脚的那端。坟墓里出现天使,证明耶稣身体不见了,不是人的作为,而是神的干预。
13. 两位天使问马利亚说,妇人,你为什么哭?马利亚因为还不明白空坟墓所代表的意义,就回答说,因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里。她已和彼得和另一位门徒说过话,显然他们不知道有耶稣的任何门徒将耶稣的尸体移走的事,这就肯定了她所说挪走耶稣身体的“有人”,一定是耶稣的对头,因而更加剧了她的哀伤。别的福音书说马利亚(与别人一起)是带着香膏来抹耶稣的身体(可十六l;路二十三56,二十四1),期望做尊崇耶稣的事,同时也渲泄心中的伤痛。可是连作这举动的机会,也被那些她认为是将祂的身体移走的耶稣的敌人夺走了。
14. 说完这话,她显然觉察到坟墓外头有些动静,就转过身来,看见耶稣站在那里,却不知道是耶稣。她没立即认出耶稣,也许因为热泪盈眶,看不清楚是谁,且主耶稣是她最没料到会见到的人,就没认出祂,另外或许耶稣复活的身体与原来的身体有些不同,使她一时认不出来。
15. 耶稣对抹大拉的马利亚说:“妇人,为什么哭?你找谁呢?”她仍没认出祂来,以为是看园的,就对他说:“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哪里,我便去取他。”她现在想或许是这位“园丁”将耶稣的身体从这花园坟墓移到别处去了,不是耶稣的对头搞的。她想要知道他把耶稣到底放到哪里去了,好确保耶稣得到适当的埋葬。此处与路加福音八2-3一样,显示抹大拉的马利亚是个拥有不少资产的人。
16-17. 耶稣回答说,马利亚。她一听到耶稣叫她的名字,立即就认出祂来。牧者一叫小羊的名字,她就能认出祂的声音(参十3-4)。马利亚就转过来,用希伯来话对他说:“拉波尼!”新约圣经惟一使用“拉波尼”这字的另一处经节是马可福音十51,瞎子巴底买对耶稣说:“拉波尼,我要能看见”。第四卷福音书作者对不懂亚兰文的读者解释到,“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
耶稣接下来对抹大拉的马利亚所说的话,令人很难了解。耶稣说:“不要摸我。”耶稣为何不要抹大拉的马利亚碰祂呢?这不太可能是拒绝感情自然的表露,因为在耶稣受死和复活以前,祂并不忌讳被人触摸或接受别人感情的表达。祂让马大和拉撒路的姊妹马利亚用香膏和头发抹祂的脚(十二3),当祂复活后,也鼓励多马用手指触摸祂手上的钉痕和肋旁的刀痕(27节)。马太福音二十八9记载道,当耶稣遇到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另一个马利亚”时,她们“就上前抱住他的脚拜他”,当时祂并没有推开她们。
耶稣说出祂当时不让马利亚摸祂的原因,是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此处有两件相关的事需要解释:耶稣在此说还没回到父那里去是什么意思?和为什么那是马利亚不能摸祂的原因?耶稣在临别赠言中三番四次说到祂要回到父神那里去(十三1、3,十四28,十六17、28,十七1、5、11),这些全指着祂需经过受死、复活和升天才回到父神面前。现在耶稣已经过受死和复活,可是祂仍说:“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显然这是指祂还没离开这向门徒显现的世界,最后才回到父神那里去。
为什么那是马利亚不能摸祂的原因?或许可从耶稣接下来对她所说的话中找到理由: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抹大拉的马利亚有紧急任务在身,需去通知耶稣的“弟兄”,即耶稣的门徒(参二十18),说祂现在正要回到父神那里去。现在不是逗留在耶稣面前,触摸祂或紧靠着祂的时刻,有个使命该去做。当耶稣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并不意味着就在那时刻,祂会离去见父神,而是指祂在回到父神那里去的过程中。其实那过程是从祂被出卖开始,经过钉十字架和复活,最后在祂升天时达到最高峰。
当耶稣说神是“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时,不仅暗示祂与父神的关系与门徒和父神的关系有些不同,同时也将门徒与祂一样包括在神的儿女之内。
18. 接受了耶稣的吩咐,抹大拉的马利亚就去告诉门徒说:“我已经看见了主。”他又将主对他说的这话告诉他们。她先将她已看到主的奇妙消息告诉他们,然后传达了祂的信息。在短短的几节圣经中(11-18节),作者描绘抹大拉的马利亚从哀伤化为喜乐的信心。作者没有说门徒以何种态度接受她的信息,可是根据马可福音十六10-11节和路加福音二十四9-11节的记载,他们认为那是无稽之谈。
ii 一周第一日的晚间(二十19-23)
19-20. 前一段(1-18节)所描述的,是一周第一日的清晨在墓地发生的事情,现在作者开始叙述当天晚上发生的事。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门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他没说到底有多少门徒在场,可是二十章24节所说的:“那十二个门徒中,有称为低土马的多马;耶稣来的时候,他没有和他们同在”,表示“门徒”至少包括除了多马和加略人犹大之外的十二门徒。
彼得和“那门徒”已见过空坟墓,抹大拉的马利亚则见到复活的主,且将祂即将回到父神那里去的信息传达给了门徒。可是门徒们(除了“那门徒”之外)尚未领会耶稣已从死里复活,仍然惧怕“犹太人”会因他们是耶稣的跟随者而找他们麻烦,就将自己躲藏在门窗紧闭的房间里。锁紧的门只能挡住“犹太人”窥伺的眼光,但挡不住复活的主:耶稣来站在当中,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耶稣突然出现在躲在门户紧闭房里的门徒面前,就像祂从坟墓中出来一样,显示祂在复活的状态中,不再受到人间的任何限制。
耶稣在受死前告诉门徒,他们会作鸟兽散,丢下祂一人(十六32),当祂被捕时,要求兵丁放门徒一条生路(十八8-9),祂独自一人被带到大祭司面前,最后被带到彼拉多面前,被处死刑。门徒们,特别是三次不认主的彼得(十八17-18,25-27),肯定觉得在耶稣最需要他们时,弃祂而去,是极羞耻、无地自容的事。现在耶稣穿过紧闭的房门,向他们问安说:“愿你们平安”,显示祂对他们的胆小并未弃嫌,反而是来与他们恢复友谊。
说了这话,就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耶稣将祂手上的钉痕,肋旁的刀痕,显给门徒看,这能将门徒心中对站在紧锁门后的这位,是否真是被钉十架而从死里复活的耶稣这疑虑一扫而空。祂已预言,门徒在祂受死时的忧伤,会在祂复活时化为喜乐(十六20-22),现在门徒看见主,就喜乐了。
21. 耶稣又重复一次问安的话:愿你们平安!这次还附带一个使命,祂没有责怪门徒的过失,反而再度指派他们作祂的大使: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作者在此用apostellō描述耶稣被父神差遣,可是用pempō描述门徒被耶稣差遣。用不着在这两个字上大作文章,因为作者在第四卷福音书中,将这两个字以同义字交换着使用,例如父神差派耶稣(例:三17,五36/四34,五23),耶稣差遣门徒(例:四38/二十21),神差遣施洗约翰(例:一6,三34/一33),和犹太首领差派不同的人(例:一19、24/一22)。
第四卷福音书常说到父神差遣耶稣来到人间是为:执行祂的旨意(六38-39,八29)、传讲祂的话(三34,八28,十二49,十四24,十七8)、做祂的工作(四34,五36,九4),且替所有信祂之人争取救恩(三16-17)。在这卷福音书中,许多处经节预告门徒被差遣做耶稣的工作和传讲耶稣的话:耶稣鼓励他们举目观看禾田已可收割了,告诉他们祂差他们去收取别人劳苦所结的果子(四35-38),祂说信祂的人会做祂做过的事,且因为祂回到父神那里,就会做比那更大的事(十四12)。祂告诉他们:“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十五16),还说当保惠师来了之后,“就要为我作见证。你们也要作见证,因为你们从起头就与我同在”(十五26-27),当祂为门徒祷告时,向父神说:“你怎样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样差他们到世上”(十七18)。这最后一节经节,与二十章21节类似,印证了门徒被差“入世界”,是为了在世上完成一个大使命。其他经节显示,这个大使命的主要内容,是透过他们言行所作的见证,和圣灵持续不断的见证,一起为神的国度在男人和女人当中“收取属灵庄稼”。
虽然耶稣所说的父神如何差遣祂,祂也同样差遣门徒,这话主要用在十二个门徒身上(可三13-19),可是就某方面来说,凡是接受了耶稣吹在祂门徒身上的圣灵的信徒们,都有荣幸在这大使命上有份(参二十22)。身负圣灵所供给的特殊能力,每个人都能在耶稣圣工和见证的传承上,扮演一个角色。
22. 描述完耶稣再度任命门徒的话后,作者说,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在希腊原文没有“向他们”这些字,是NIV版的编者自行加入的。原文只是说:“就吹一口气,说”。“吹气”的原文是emphusaō,新约圣经中只出现在此节,可是在旧约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中出现好几次,是指当初神从泥土造人时,吹了一口气在亚当鼻子里(创二7;参:伪经所罗门智慧书十五11),当以利亚呼求神使寡妇的独生子从死里复活时,在他鼻中也吹了一口气(王上十七21,LXX),以西结在枯骨山谷也呼唤风来吹气在被杀之人鼻中(结三十七9)。因此在二十章22节加入“向他们”这些字,算是合情合理,或许从其中可看出神在创造宇宙时,将气息赐给生物的典故。
第四卷福音书中许多经节,预言到要差圣灵来人间的应许(一33,四10、13-14,七37-39,十四16-17、26、28,十五26-27,十六7-15),其中最清晰的是七章39节,当耶稣应许要将活水泉源赐给凡信祂的人之后,作者附加一句说:“耶稣这话是指着信他之人要受圣灵说的。那时还没有赐下圣灵来,因为耶稣尚未得着荣耀”。我们看到的二十章22节,似乎是这应许的实现。
于是,有人认为第四卷福音书的二十章22节,就相当于五旬节圣灵的降临一样。可是这看法有许多问题。当时多马不在场(二十24),此事过后,门徒的行为并没什么大改变——等下次耶稣再向他们显现时,他们仍躲在紧锁的门后(26节)。有人以为,这次是较小规模的赐下圣灵,等到五旬节时,才有一次大规模的圣灵降临作为补充。或者当时耶稣吹给他们的,不是圣灵本身(所应许的保惠师),而是从神来的无形能力或气息。可是第四卷福音书中没有证据支持这些说法。另一种说法是,当时的确赐下了圣灵,但门徒只是经历到祂是保惠师,在耶稣复活后最后一次显现和升天后,祂才取代耶稣在世间的同在。最后一种看法是,耶稣这举动只具象征性,预表圣灵在五旬节时真正的降临。最后这两种说法,产生的问题最少,特别是对那些认为使徒行传所记录的五旬节事迹是历史真事的人而言。
23. 当耶稣向门徒吹了一口气,且说:“你们受圣灵”之后,祂又说,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这句话与马太福音中耶稣的一些教导有密切关系,耶稣对彼得说:“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十六19),也与耶稣广泛叮嘱门徒,要对待那些不听从他们劝告的,如同对待外邦人和税吏一样:“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十八18)。马太福音的这两段经文都有自己的上下文,我们不能妄下断语说,二十章23节的这经节与它们含有相同意思,必须从第四卷福音书中的上下文来解释。
第四卷福音书虽然好几次说到罪不得赦免(八24,九41,十五22、24,十六8-9,十九11),但这是惟一提到罪得赦免的一节经文。罪不得赦免永远与不愿相信耶稣有关,换句话说,只有相信耶稣罪才得赦免。值得注意的是,耶稣所说的“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与(象征性的)赐下圣灵的事息息相关(22-23节),而赐下圣灵的事又与门徒被差入世界作耶稣的见证有关(21-22节;参十五26-27)。因此这支持门徒是透过传扬福音且宣告信主(罪得赦免)和不信主(罪不得赦)的后果,而赦免人的罪或留下人的罪这观点。要紧的是注意到,这节中有关赦罪和不赦罪的句子是被动语态,它提醒我们,惟独神才能赦免罪(参:可二3-12;路五17-26),而耶稣的门徒是宣告神所做的事。
iii 接下来的星期日(二十24-29)
24-25. 作者继续写到耶稣复活显现的事,那十二个门徒中,有称为低土马的多马;耶稣来的时候,他没有和他们同在。多马在第四卷福音书中三次被称为“低土马”(十一16,二十24,二十一2),可是对观福音从未如此称呼他。“低土马”是“双胞胎”的意思,表示他有个双胞胎兄弟或姊妹,可是福音书中没提到他/她。作者若没在此节这么说,我们就不知道在前一次事件中多马并不在场。那些门徒就对他说:“我们已经看见主了。”多马却说:“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多马在此用了双重否定语气(ou mē),表示他对此事持坚定不移的立场。在彼得不愿让耶稣洗脚的事上,也用了同样的双重否定语气(十三8)。乍看之下,多马似乎较其他门徒更不相信,可是实际上并不见得如此,当抹大拉的马利亚告诉他们她已见到主时,他们并不相信她——直等到耶稣向他们显现后,他们心中才充满喜乐(20节)。从早先提到多马的经节显示,多马对耶稣可是忠心耿耿(十一16),且老实说出心中的疑问(十四5)。除非亲眼看到耶稣手上的钉痕和肋旁的刺伤,否则他拒绝相信耶稣已从死里复活。顺带说一句,这显示门徒和作者是说到耶稣身体的复活,不是死后灵魂的继续存在。
26-27. 要过一段时日,多马心中的疑窦才得解除:过了八日,门徒又在屋里,多马也和他们同在,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说:“愿你们平安!”耶稣再一次在门窗紧闭的屋里找到门徒,也许他们仍然惧怕“犹太人”。祂也再次以“愿你们平安”和他们打招呼。然后就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用不着谁打小报告,耶稣已知多马对祂复活的事怀着怎样的态度,就邀请他来摸祂。耶稣复活的身体虽然能穿过紧锁的门,可却是真的肉身。
非要看到证据才能信耶稣,并不是件很好的事。可是“知道人心里所存的”耶稣,照着多马信心的程度来对待他,邀请他来摸祂手上的钉痕和肋旁的刺伤。可是祂同时也责备他:不要疑惑,总要信。照理多马应当听过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同窗好友的见证,可是仍然不肯相信。现在复活的耶稣出现在他眼前,就责备他的不信,且鼓励他要信。耶稣对多马说的话和对从迦拿到加百农来求耶稣医治他儿子的大臣相似:“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四48)
28. 耶稣的话立即产生效果:多马说:“我的主!我的神!”多马不再需要将手放在耶稣手上的钉痕和肋旁,看到祂就够了(参二十29)。这是第四卷福音书一连串经节中最后一次对耶稣的信仰告白。施洗约翰作见证说耶稣是神的儿子(一34);拿但业宣告说:“拉比,你是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一49);撒玛利亚镇民说:“我们亲自听见了,知道这真是救世主”(四42);生来瞎眼的人说:“这人若不是从神来的,什么也不能做”,后来还敬拜耶稣是人子(九33、35-38);马大说:“我信你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就是那要临到世界的”(十一27);门徒也说:“我们信你是从神出来的”(十六30)。多马的信仰告白不仅是最后一个,也是第四卷福音书中最巅峰的一个,他不仅承认耶稣是他的主,也是他的神,这是非常强烈的个人告白。作者记录这个告白,就将读者带回到楔子的头一句话:“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一1)
前面提过罗马多米田皇帝要求臣民拜他为主和神(Dominus et Deus),福音书的读者则可从多马承认耶稣是他的“主和神”上,发现它与皇帝的要求有所抵触。
29. 耶稣回答多马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多马来信耶稣,是因亲眼见到复活的主,可是耶稣并没嘉许他的信仰之路,反而赐福给那些没见过复活之主,就相信祂的人,这些人是听到或读到门徒对耶稣所作的见证,然后有圣灵在心中做印证的工作(十五26-27)。这是主耶稣在第四卷福音书中,以登山宝训的方式发出的第二个祝福(参十三17:“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iv 总结写作的目的(二十30-31)
30-31. 多马巅峰式的信仰告白,自然引起作者写出他写第四卷福音书的目的,开始时又先提到耶稣行过许多神迹: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作者在本福音书的前一部分,神迹福音书,记录了耶稣所行的七个神迹:在迦拿将水变为酒(二1-11),治好大臣的儿子(四46-54),医好毕士大池旁的瘸子(五1-9),喂饱五千人(六1-14),在海上行走(六16-21),医好生来瞎眼之人(九1-7),且将拉撒路起死回生(十一1-44)。如作者所说,这些只是从耶稣在门徒面前所行的许多神迹中精选出来的几个而已(25节)。
作者虽然只选了耶稣所行的几个神迹,可是他说,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第四卷福音书的写作宗旨,是叫人晓得拿撒勒人耶稣就是基督(弥赛亚),是神的儿子,并且相信祂124。其实这整卷福音书都指向这方向,作者再三提供人们作这告白的例子:拿但业(一49)、撒玛利亚人(四42)、生来瞎眼的人(九33、35-38)、马大(十一27)、门徒们(十六30)和多马(二十28)。
一世纪的犹太人并不常用“神的儿子”这头衔来称呼弥赛亚,可是在某些拉比作品中的确如此使用(参一34注释)。此节是本福音书中一连串明说(一34、49,五25,十36,十一4、27,十九7,二十31)或暗示(三16、17、18、35、36,五19、20、21、22、 23、26,六40,十四13,十七1)耶稣是神的儿子经文中的最后一个。
作者写第四卷福音书的目的,主要是让他的同胞犹太人或入犹太教之人/敬畏神的人,相信拿撒勒人耶稣是真的弥赛亚。当然第四卷福音书也是为更广的读者而写,包括撒玛利亚人(四42)和外邦人(十16,十二20-26)。虽说本福音书主要的目的是帮助人相信拿撒勒人耶稣是弥赛亚,神的儿子,但也不排除有些次要目的,其中主要的是鼓励和装备已信主的人(参[导论 VI A 外证]一题)十三至十七章,包括洗脚的事(十三1-17),临别赠言(十三31-十六33),和耶稣的祷告(十七1-26),特别具有此目的。
许多人注意到二十章30-31节应当是第四卷福音书非常恰当的结尾语,它跟在多马最巅峰的信仰告白后面,是一连串告白中的最后一个,且回头指向神迹书中的七个神迹,鼓励读者思考这些神迹,因而相信耶稣是弥赛亚,神的儿子。于是,认为本福音书最早的版本是在二十章31节结束,而二十一章1-25节是后来加进去的尾声,这观点也有些道理。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