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二1. 我自己定了主意,再到你们那里去,必须大家没有忧愁。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六5-7已经告诉他们,他想要在经过马其顿之后去探望他们。结果他变更计划,先走访哥林多,再上马其顿,回程时又去探望他们,因此给哥林多人“得益处”(一15-16)。保罗显然实践了第一次的应许,先去看他们。但因为这次探访的结果,为哥林多人和保罗都带来痛苦的感受,因此他就放弃回程的造访,而写了一封“严厉的”信给他们。在下面几节经文中,可以看到保罗第一次去探望他们时,一些痛苦经验的蛛丝马迹。 2. 倘若我叫你们忧愁,除了我叫那忧愁的人以外,谁能叫我快乐呢?保罗问道,如果他再次造访时,会使哥林多人(多数)更加痛苦,那么谁能使他快乐呢?他接着回答自己的问题,就是只有他叫他忧愁的那人(单数)能叫他快乐。大多数解经者都认为下半句的那人就是指上半句的你们。这是因为将那人当作是哥林多人的代表,或者如NIV的翻译,干脆用“你们”来代替“那人”。
另一种看法是认为这一节的那人就是第5-8节中“这样的人”。这样的话,使那人忧愁指的应当是保罗所要求的,会众对他采取管教行动所造成的痛苦。而使哥林多人(多数)忧愁应当是指保罗又要求他们采取管教行动,他们对此要求却一直不愿执行,即使保罗已为这事深感忧愁(参3节)。这样解释似说得通。保罗使敌对他的人和哥林多会众都忧愁,因为他要求施予管教。如果那敌对者还未被迫悔改,与人和好,那么保罗与哥林多人的关系就毫无快乐可言。如果他悔改了,众人也接纳他,保罗就因此快乐(见导论,[IV A 一至七章反映出的敌对态度]一题,提到这位敌对者)。
3. 我曾把这事写给你们。这是指保罗从“痛苦的”造访回来之后,写的“严厉的”信。他写信指责哥林多人,因为当他受“使他忧愁的那人”恶意中伤,而要求他们惩罚那人,并期望他们顺服他的要求时,他们并没有为保罗辩护(参6、9节)
保罗写信是为了:恐怕我到的时候,应该叫我快乐的那些人,反倒叫我忧患。也就是,他盼望他写的信,能使他们采取必要行动,除去他们与使徒保罗之间造成摩擦的因素。当保罗“痛苦的”造访时,曾因那敌对他的人产生心理上的痛苦,而那些应当使他快乐的哥林多人,显然袖手旁观。“严厉的”信就是要确保,这样的事不会再发生。
如果这一节的上半句是为要说明“严厉的”信的目的,那下半句就是要表明写此信的信心:我也深信,你们众人都以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虽然“严厉的”信确实会使他们忧愁,但保罗写的时候有信心,深信他们会因为看到他们的使徒又快乐起来而感到喜乐。因此保罗在面对处罚“使他忧愁的人”这样棘手的问题时,也相信哥林多人这时候仍对他心存善意。
4. 我先前心里难过痛苦,多多的流泪,写信给你们。保罗的痛苦可能就是指心里难过,就是他在当时心里的感受,或者是指一8-9提到的,在亚西亚遭遇的苦难。若是后者,那保罗的处境的确艰难。因为在亚西亚遭逼迫,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却还要因为哥林多的情况,加重心里的负担。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们当可体会为什么他写信时要多多的流泪。
不是叫你们忧愁,乃是叫你们知道我格外的疼爱你们。这封“流泪的”信一定包括对哥林多人的责备(参,七8-9),但保罗在这里向他们保证。他的用意不是要使他们忧愁痛苦,而是要让他们知道他如何爱他们。他表达了他的爱,不是对坏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面对它,再次要求哥林多人采取行动。真正的爱必须面对困难的现实,而不是回避它。
B 饶恕挑衅者(二5-11)
保罗“严厉的”信证实有效,哥林多人确实对犯罪的人采取强烈管教行动。一听到这个消息,保罗一方面得到安慰(参,七6-13),但也很关心。他关心的是如果这位犯罪者忧愁太甚的话,撒但可能趁机占便宜,因此他要求哥林多人要关心他,重申他们对他的爱。
5. 保罗的话,若有叫人忧愁的,他不但叫我忧愁,必须与下半段连起来看,也是叫你们众人有几分忧愁,我说几分,恐怕说得太重。保罗的意思是,他所忧愁的,不只是这件事影响到他,也影响了哥林多人。如果这件不对的事只影响到他,我们就可以问,他自己为什么不遵行哥林多前书六7的话,吃点亏就算了。但是这件事不但影响保罗,也使哥林多教会整体都受影响。
6. 保罗从这件事带来的伤害,继续说到对犯罪者的惩罚。他说:这样的人,受了众人的责罚,也就够了。责罚(epitimia)这个字在新约中只在此处出现,但在圣经以外的着作中,是用作指施予法律刑罚或经济制裁。这里的用法比较接近前者,表示会众正式采取法律行动来对付犯罪者。译为众人的这个字(pleionōn)也可作“其余的人”解,也就是对犯罪者的刑罚,是由他除外的其余的会众作成一致的决定,而不只是由大多数决定而已。无论如何,刑罚是决定了,且付诸实行,保罗认为这样就够了。
7-8. 因为保罗认为责罚够了(也因为犯罪的人悔改了),保罗说: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虽然犯罪者受责罚是罪有应得,但保罗并没有因此快乐(参2节),他盼望的是大家和好如初。如果教会不予赦免,这个犯罪者就会有忧愁太过,甚至沉沦的危险。“甚至沉沦”这个动词(katapinō)也可用作动物“吞灭”猎物,或者大水“淹没”东西和人。保罗恐怕若不赦免犯罪的人,这人会被他的忧愁[淹死”,因此他又说:所以我劝你们,要向他显出坚定不移的爱心来。希腊文显出坚定不移这个字(kyrōsai)在一纸草文件中也用作交易的成交,或约会的批准肯定。保罗所说的显出坚定不移的爱心,就是指会众采取的一些正式行动。正如当初要责罚时,经过正式立法通过一样。
9-11. 保罗开始把注意力从犯罪者身上转移到哥林多人本身。“严厉的”信的目的虽说是要求对犯罪者采取管教行动,但同时也为了试验哥林多人是否顺服:为此我先前也写信给你们,要试验你们,看你们凡事顺从不顺从。保罗盼望的不是顺从他个人,而是顺从福音真道,按正道而行。保罗书信从头到尾都根据福音真道的首要原则作出伦理要求,而不是根据个人权威,这是很重要的。信徒要顺从的乃是福音真道,福音中所包含的一切。
你们赦免谁,我也赦免谁。保罗要他们赦免犯罪者(6-7节),在此他又肯定的说:“你们饶恕谁任何事,我也照样(饶恕那些事)”(根据原文直译)。保罗这样说的目的,可能是要他们不必担心;他们可能以为保罗受这人这么深的伤害,大概不会赞同恢复这人原有地位。
我若有所赦免的,是在基督面前为你们赦免的。这里有三件事需要说明:第一,保罗说:我若有所赦免,这似乎是为了不叫人看出他受的伤害有多深。根据二5-11和七8-11所显示的重点,他确是有些事要赦免的。第二,保罗强调他赦免犯罪者是为你们赦免的。这表示他知道自己的赦免还需要哥林多人先愿意与犯罪的人和好才有用。因此他的赦免是为他们的缘故,因为他的赦免为他们的和好铺路,而使大家恢复关系,带给教会益处。第三,在基督面前这种说法很难理解,有几种不同解释法。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起誓的说法,保罗乃是说:“我站在基督面前,表明我已饶恕那得罪我的人”。我们也可以说他的赦免已得到基督的认可,那么应当如下翻译:“我所赦免的,是在基督面前,是基督看见并赞许的”。最后,这种说法也可能反映出,在保罗写此信时,他没有机会与这人面对面表示他的赦免,但他已在基督面前饶恕了他的罪过。
在这些事上,保罗关心的是免得撒但趁着机会胜过我们(占我们便宜)。这一句话可能的解释是:如果没有彼此和好的话,就会容让撒但有机可乘,而使教会软弱。但还有一种更好的解释;希腊文pleonektēo(占便宜)这个字在新约中出现过四次,都在保罗书信(林后七2,十二17-18;帖前四6)。在哥林多后书其他地方的用法都表示是用欺骗的方法,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因此,保罗在这节经文最有可能是说,撒但会利用这个机会,用欺骗的方法,把原本属于会众的一员,永远地夺了去。因此,我们并非不晓得他的诡计,保罗就鼓励哥林多人要向犯罪者显出坚定不移的爱心,不让撒但抢先一步得逞。本书信稍后(见十一3、14-15注释),我们会看到保罗看清楚撒但总是积极在暗中破坏教会的信心、奉献和良好秩序。
C 等待提多(二12-13)
根据本注释书对历史事件的重建,保罗在“痛苦的”造访哥林多,写了“严厉的”信,回到以弗所之后不久,他又北行往特罗亚去。在保罗时代,特罗亚是一重要海港和商业中心。
12. 我从前为基督的福音到了特罗亚,主也给我开了门。保罗到特罗亚的主要目的是为基督的福音,而正如他自己所见证的,有一道门为他开了。在哥林多前书十六9,保罗用敞开的门的比喻,说到他在以弗所“有功效”的传道机会。我们知道他劳苦的果效,不只在以弗所建立了教会,福音也传到当地区的其他城市(如:歌罗西和老底嘉,也可能包括其他城市,如:启示录二一三章提到的亚西亚七教会,参,徒十九10)。保罗提到在特罗亚主也给他“开了门”,表示在这里也有拓展福音的潜能,如同在以弗所一样。
13. 那时因为没有遇见兄弟提多,我心里不安。在与哥林多人有关的事上,此处第一次提到提多。保罗在加拉太书二1-3谈到提多,他带着他一同上耶路撒冷,他“虽是希利尼人”,也没有勉强他受割礼。除此之外,我们对提多的背景就一无所知了。他是否就是使徒行传十八7的提多犹士都,我们不得而知。但就如哥林多后书所显示的,提多在保罗与哥林多教会的关系上,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教牧书信有一封就是写给提多的,当时他在革哩底积极事奉,也负责在当地教会设立长老(多一5)。
保罗说因为他在特罗亚没有遇见提多,便辞别那里的人往马其顿去了。保罗宁愿撇下特罗亚这“敞开的门”。可见他心里感到何等不安,只因为他没有遇见提多。七5-16说到保罗终于在马其顿遇见提多时,他得到何等的安慰。从这节经文,我们可以推论,保罗在特罗亚时,极度关切提多到哥林多是否受到好的款待;教会对他在“严厉的”信中的要求,是否有良好的反应。
保罗在七5以下又谈到这事,但在这之前,他暂离主题(二14-七4),谈到他传道工作的性质,并他如何在沮丧的时刻,得到主的支持与看顾。
D 在胜利中前进(二14-17)
直到目前为止,保罗在信中所说的,似乎都是传道工作中不如意的事。他提到亚西亚的患难,对他品格的批评,因为哥林多敌对他的人造成的痛苦,在特罗亚的传道工作无法开展。在接下来这几节经文中,保罗好像要冲淡这些不如意的感受,积极地说到虽然有种种困难,上帝却如何在各处使他得到能力,有效地作传道工作。
14. 虽然在传道工作上有各种困难,但保罗还能说:感谢上帝,常帅领我们在基督里夸胜。帅领我们夸胜是译自thriambeuonti hēmas,其正确意义曾引起很多争论(见加注:二14Thriambeuonti Hēmas的意义)。本注释所采取的观点是, thriambeuonti hēmas最好的解释是:上帝引领保罗和他的同工如同胜利的士兵,在凯旋的行列中前进。如此解释就可以使第14-17节发挥作用,平衡保罗在前面所说的,在使徒职分传道工作中所碰到的困难与痛苦。这并不表示我支持对传道工作采取“凯旋主义”的观点,而是看传道工作是透过受苦而得胜。也就是,虽然有困难,上帝却使保罗和他的同工的传道工作有效果。这是整卷哥林多后书一贯的主题。
保罗用下列文句说到他们传道工作的果效:(上帝)并藉着我们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凯旋行列前进的景象(其中要向神明烧香,香气弥漫在旁观者和行进中的人身上)似从第14节下半延伸到第15-16节59。保罗在传道工作中四处散发的香气就是对基督的认识,也就是从基督脸上所反射出来的,上帝的知识(参,四6),保罗福音中所传扬的,就是这一位基督。
15-16. 因为我们在上帝面前……都有基督馨香之气。保罗能够用这种口气来说自己,因为透过传扬上帝的道(17节),他散播了认识基督的香气。保罗又用同样的比喻说到两种对福音不同的反应,在得救的人身上,或灭亡的人身上。罗马凯旋行列中向神明烧香的香味,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涵意。对得胜的将军、士兵和夹道欢迎的群众而言,这香气就激起胜利的喜悦。但对战俘而言,这香气却与等待被奴役、处死刑连在一起。同样的,传福音对那些信的人就是活的香气叫他活,但对那些拒绝不信的人,就是死的香气叫他死。凯旋行列的背景也让我们更容易了解保罗提到,在上帝面前,有馨香之气的重要意义。在罗马的胜利游行中,香是烧给神明的,虽然是人们闻到香味。同样的,保罗主要关心的虽然还是人们对所传福音的反应,但他也知道传扬基督也是上帝所喜悦的;这在上帝面前,就是基督的香气60。
传道工作是如此沉重的责任,使得保罗不禁问道:这事谁能当得起呢?直到三5我们才看到保罗的回答:“并不是我们凭自己能承担……乃是出于上帝。”
17. 我们不像那许多人,为利混离上帝的道。保罗指出,他之所以感到责任的沉重,是因为他拒绝像那许多人一样,只是“为利混乱”上帝的道61。kapēleuō(为利混乱)直译是“买卖”或“沿街叫卖”。由于有些小贩会耍诈,用水掺酒,或用假秤;因此这个字带有坏的涵意。保罗的意思是,他感到传扬福音的责任是如此沉重,因为他拒绝擅改上帝的话(参,四2),免得冒犯别人,就像其他人一样,可以作买卖得私利。稍后保罗会提到犹太基督徒如何侵入哥林多教会,掳掠他们(十一20)。这些人很可能在保罗写一至七章时,已经潜伏在哥林多活动。当保罗说到一些人为利混乱上帝的道时,可能也是指他们。为了将他与他的同工和这些人形成对比,保罗说:(我们)乃是由于诚实,由于上帝,在上帝面前凭着基督讲道。使徒乃是由于上帝,因此必须在上帝面前执行祂的使命,最后向上帝交帐(参,五10-11)。
加注:二14 Thriambeuonti Hēmas的意义
thriambeuō在新约中只出现两次(此处;西二15),七十士译本中从未出现,但圣经以外的着作中也出现几次(见LSJ,MM,BAGD,ad loc.)。thriambeuō连接直接受格受词,基本上有四种解释。(a)使某人得胜凯旋。这是AV的翻译,但没有文法上的支持,也普遍遭到近代解经者扬弃。(b)使某人上台展示。最近伊岗(R. P. Egan)主张这种看法62,反对thriam beuō与罗马凯旋行列有关之说法,并推论保罗用这个动词是为了强调光明磊落,众目所见的观念。(c)带囚犯参加凯旋游行行列。文法上最支持这个解释,也是NEB和GNB的翻译。胡斯(Hughes)和威廉生(L. Williamson,Jr.)63都采此解释,马舍尔(P. Marshall)64基本上也采取这观点,虽然他认为保罗用这动词的用意是为表明他自己是忍受羞辱的角色。这种解释的问题是,当我们谈到罗马胜利游行中的囚犯,特别是强调囚犯是羞辱的角色时,这种解释就无法平衡上一部分保罗说到他所经验到的困难。(d)带胜利士兵参加凯旋行列。这种解释没有圣经之外着作中、文法上明显的支持;但却似乎最切合上下文中保罗思想的脉络。这是JB(耶路撒冷版圣经)翻译的主要意义,也是阿罗、希尔玲(Héring)、巴瑞特和布鲁斯等人所选择的意思。这种解释足能说明第14b-16节谈到香气的景象,也就是,看到凯旋士兵,就联想到罗马凯旋行列中的香气弥漫(虽然伊岗反对此说,但它却有证据支持)。这第四种解释就是本注释书所采用的。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