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Ⅲ 捐献的事(八1-九15)   保罗说完因提多带来的消息,知道哥林多人对他的信有良好回应,而大有欢喜和安慰之后,接下去谈到捐献的事;这是外邦人教会想要帮助犹大地贫穷的犹太基督徒而设的。这些基督徒因为在革老丢统治年间(主后41-51年)遭遇大饥荒,损失惨重。在安提阿(叙利亚)的大多数外邦人教会都很快回应这需要,藉巴拿巴和扫罗(保罗)的手送救济品去(徒十一27-30)。在加拉太书二10,保罗说到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知道他是外邦人的使徒,因此鼓励他要常常记念穷人,他说这件事也是他本来热心去行的。在保罗写哥林多前书时(约主后55年),他已经开始在加拉太教会募捐;哥林多人听到这个消息,也要求在这事奉上有份(林前十六1-4)。写哥林多后书时(约主后56年),保罗也接触了马其顿教会,他们要求“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分”;他现在就用他们慷慨解囊的榜样来激励哥林多人,要实现他们早先表示预备要作的事(八1-7;参,林前十六1-4),就好像他也用哥林多人乐意帮助的榜样,鼓励马其顿人一样(九1-5)。

  这项捐献对保罗和他传道使命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很多解释和讨论75。首先,捐献的事是对迫切需要的犹大基督徒生出怜悯之情的回应。第二,特别是对保罗而言,捐献的事是犹太与外邦教会合一的重要表达方式(林后八14-15;参,罗十五25-27)。第三,在保罗所说的捐献,与犹太人收集圣殿税的方式上,已显示有类同的地方(也有些不同)76。

  第四,这一点只是猜测,就是保罗认为代表外邦教会带捐献到耶路撒冷,就好像旧约中有关末日的预言,列国的财宝将归入锡安(赛二2-3,六十5-7;弥四1-2)。根据这个看法,保罗希望这样作能说服犹太基督徒,上帝正应验古时的预言;当不信的犹太人认识到这个事实,看到外邦人蒙受上帝的祝福时,会生出嫉妒,而引发保罗所渴望的,以色列人的悔改得救(罗十一11-14、25-32)。可惜事与愿违,当保罗与带着捐项的一行人进入耶路撒冷时(徒二十四17-21),结果是引起动乱,他也被捕,犹太人更刚硬,反对福音77。这种看法并不为多数近代解经者所采纳,因为可靠的证据相当有限,基础薄弱,但据以架构的理论却甚庞大。

  有关八、九章最初是否与一至七章连贯的问题,在引言中已有讨论。结论是:证据显示,有连贯的看法比较站得住脚。一至七章和八、九章的连贯性可以如下说明。在一至七章,保罗因为提多带回来的好消息,知道事态的转变,哥林多人与他有更好的关系,而回应以喜乐和安慰。他以表示对哥林多人的信心和以他们为傲(七14-16)作为他回应的结论(当中也包括长篇说明他职事的本质和他的人格完整,并上帝如何在他的一切痛苦和焦虑中丰富了他的生命)。因为与哥林多人的关系以目前而言,是相当不错的,保罗就感到他可以提醒他们早先希望捐助犹太基督徒的事,鼓励他们现在就要完成他们已开办的事。故此,虽然八、九章的主题与一至七章的大不相同,但前者可说是从后者引申出来的。

  A 马其顿人的榜样(八1-6)

  在这几节经文中,保罗用马其顿人慷慨乐捐的榜样,激励哥林多人,要完成他们先前表示要作的事,捐助耶路撒冷贫穷圣徒。

  1-2. 保罗一开始就要他们知道,上帝赐给马其顿众教会的恩。罗马的马其顿省包括希腊北部,保罗在那里建立了腓立比和帖撒罗尼迦教会,可能在庇哩亚也有一教会(参,徒二十4)。保罗认为马其顿人的慷慨好施是上帝的恩典在他们生命中表现出来的结果。上帝是很慷慨大方的(9节;罗五6-8,八31-32;参,太五45,七11),人们若在生命中真正经历到祂的恩典,也必表示出相同的爱和慷慨(参,太五43-48,十8;罗十五7;弗四32,五1-2;腓二4-11;西三12-13;约壹四7-12)。

  上帝的恩典显在马其顿众教会中,最明显的证据是他们在极艰困的环境中,仍然表现慷慨好施的行为。首先,是在患难中受大试练的时候。马其顿众教会是在种种敌对逼迫中建立的,使徒团队与初信者都同受逼迫(见徒十六11-十七15,描述腓立比、帖撒罗尼迦和庇哩亚的传道工作)。保罗在写信给帖撒罗尼迦和腓立比教会时,还很清楚知道他们所受的患难(帖前一6,二1-2、14-16,三1-5;帖后一4;腓一27-30)当保罗从马其顿写信到哥林多时,马其顿的众教会仍然陷在逼迫中(林后七5)。第二,另一个同样特别的事实是,马其顿众教会是在极穷之间还愿意乐捐。保罗稍后会谈到均平的必要性,一个教会的富余应补助另一个教会的不足(13-15节)。马其顿人是慷慨出名的,因为他们在自己还有很大需要时,就响应了保罗的捐献行动。

  保罗说到马其顿人,说他们有满足的快乐,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马其顿人的喜乐是在慷慨乐捐中满溢出来。耶稣差遣十二使徒到加利利传道时,告诉他们:“你们白白的得来,也要白白的舍去。”(太十8)。马其顿基督徒知道白白接受上帝恩典的喜乐,也在喜乐中白白舍去。由于他们本身所处的状况,他们所给的数目可能不多,但以他们在极穷之间来衡量,却代表了乐捐的厚恩(参,可十二41-44)。

  3-5. 保罗在这里进一步说明马其顿众教会特出的慷慨好施。我可以证明他们是按着力量。按着力量(kata dynamin)在蒲草纸文件中是很普遍的用语,特别在婚约中,丈夫应许要“按着力量”供应妻子衣食。保罗证明,马其顿人已尽所能地作到他们该作的;他们已按着力量响应乐捐。但保罗感到还要加上而且也过了力量。蒲草纸文件又再次帮助我们看到这种语法的重要含义。当有人抱怨他妻子,因为他供应她的已超过他能力范围所能作的,就是用“过了力量”(para dynamin)这个词。因此,保罗是说马其顿人对穷人乐捐所作的供献,已经远远超过他们所该作的,即使他们并不富有。

  而他们这样作是出于自己甘心乐意,保罗甚至说,再三的求我们,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分。保罗在这里用了三个与捐献有关的关键字词。(a)恩情(charis)是用以表示马其顿人认为有机会捐献是权利,是恩典。他们显然了解耶稣话语中的真理,“施比受更为有福”(徒二十35)。(b)有分(koinōnia)表示他们的参与是加入一个更大的实体,也就是“大公基督教会”一起表现怜悯之情。(c)供给是译自希腊文的diakonia,在这里的用法表示这个捐献行动是基督徒的“服事”工作。这样的服事,腓立比教会至少实行了一段颇长的时间(腓四14-20)。

  最后,保罗证明这种杰出的慷慨行为不但照我们所想望的,更照上帝的旨意,先把自己献给主,又归附了我们。显然让保罗惊奇的是,马其顿人不只是因为同情犹太基督徒而捐献金钱,更是照上帝的旨意,先把自己奉献给主,归附了使徒。保罗是奉上帝旨意作使徒(一1),他现在也看到马其顿的信徒献身给主,归附了他。他们显然认同保罗身上上帝所赋予的权柄,他们响应保罗为犹太基督徒捐献之事,就是认同这种权柄的表现,同时也对有需要的人表示怜悯之心。

  6. 因此我劝提多。保罗之所以对哥林多人又提起捐献的事,至少有部分动机是因为看到马其顿人令人惊奇的响应这事。(同时他也害怕在马其顿人面前羞愧,因为他曾向他们夸口哥林多人预备乐捐,结果行不出来,参,九1-5)。所以他劝提多,既然他在你们中间开办这慈惠的事,就当办成了。第10节让我们看到,这事在“一年以前”就已在哥林多开办了。这可能是指哥林多人最初的要求参与这事,而保罗回答他们时,也吩咐他们如何行(林前十六1-4)。但提多不太可能那么早就参与其事,因为七14说到他刚从哥林多回来(七5-7),而这是他第一次拜访哥林多。因此,更有可能是在提多最近拜访哥林多时,发现哥林多人对保罗“严厉的”信有良好的回应,而开始与他们合作,办理捐献的事。从这段经文看来,保罗是要他的读者知道,他已劝提多要办好他上次拜访他们时开办的事。

  B 保罗劝勉哥林多人要迎头赶上(八7-15)

  7-8. 如果这一段话出现在哥林多前书的话,我们可能会以为保罗在控告他们(参,林前二14-三4,六5),好像保罗是说,“如果你们认为样样比人好,那么这件事也应当作得比别人好!”但这一段话出现在一至七章的上下文中,这是一封和好的书信,充满安慰和喜乐,因此不可能是在挖苦他们。保罗在此确认哥林多会众的确样样超越别人,在信心、口才、知识、热心,和待我们的爱心上,都格外显出满足来。(有些抄本将“待我们的爱心”写成“我们待你们的爱心”,但这段经文是抬举哥林多信徒品性优越之处,因此前者的意思比较切合上下文)。在哥林多前书,保罗曾认定他们在口才和知识上过人之处(林前一4-7),但保罗在这里提到的热心和爱心是因为他们接到“严厉的”信之后,而表现出来的特质。第7节最后一句话,就当在这慈惠的事上,也格外显出满足来,是命令形式(hina一字之后的动词是假设语气,作命令式用),但保罗又接着说,我说这话,不是吩咐你们,乃是藉着别人的热心,试验你们爱心的实在。别人(指马其顿人)为了表现基督徒奉献的热心,已经作出慷慨的回应。当保罗催促哥林多人在这方面也要迎头赶上时,这不只是要他们顺服一道命令,也是鼓励他们,要趁机证实他们爱心和奉献的实在。真正的爱不只是用口说说而已;必须有关怀的行动表现(参,路十九1-10;约壹三16-18)。

  9. 保罗用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为例,支持他以行动证明爱的呼召。当保罗说到上帝的恩典,或如此处说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他指的不是一种态度或一种美好的品行,而是指上帝的爱为了人类的缘故,以实际的救赎行动彰显出来。(同样地,保罗也期望他的读者以具体行动表现这种爱。)基督表现爱的本质是,祂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要真正了解这句话,我们要注意一方面不要歪曲圣经所描述的,耶稣经历贫穷的涵意;另一方面也要认清保罗所谓贫穷的本质是什么。

  谈到耶稣对贫穷的经验,路加的确凸显了祂出生时卑微的情况,但这并不表示耶稣的神圣家庭是贫穷的,而是为了说明伯利恒在报名上册时过度拥挤的情况(路二7)。马利亚在洁净的日子所献上的,是准许那些买不起羊作奉献的人献的(路二24;参,利十二6-8),这表示祂的家庭并不富有。大家都知道耶稣是“木匠,马利亚的儿子”(可六3),既然是木匠,祂应当不属于潦倒的穷人。当他在加利利传道时,他确曾提醒一位打算跟随祂的人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路九58)。但是,这不一定就是指作为一个游行传道人,耶稣一直处在经济贫困的状态中。我们所看到的是,耶稣旅行传道的费用,以及维持跟随他的人的生活费用,都有一批曾经受到他医病的事奉、同情他们的传道工作,且相当富有的人供应(路八1-3)。此外,犹太人还有一个传统:就是要善待旅行传道人(参,太十9-13),耶稣就曾在不少家庭受到这般款待,特别是在马利亚和马大的家(路十38-42;约十二1-3)。从以上所见,我们知道耶稣并没有比大多数第一世纪的巴勒斯丁犹太人更贫穷,甚至还比一些人富有(例如那些沦为乞丐的人)。事实上,耶稣和他的一班门徒还有足够的钱帮助那些比他们更穷的人(参,约十二3-6,十三27-29)。

  不管耶稣曾经经历到那种贫穷的程度(人们很容易夸大耶稣的贫穷程度),保罗在这里写的,并不是指经济上的贫困。保罗心里想要表达的,最主要是整幅救赎的图画,特别是基督的道成肉身。约翰福音第一章的叙述足能说明道成肉身中,自取的“贫穷”。那位起初与上帝同在,也是上帝的(约一1-2),“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一14)。“祂在世界,世界也是藉着祂造的,世界却不认识祂。祂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约一10-11;参,腓二5-8)。

  保罗说,基督为你们成为贫穷,叫你们因祂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既然耶稣的贫穷不是指他道成肉身在地上生活时,经济上穷困潦倒;那么祂来使信徒成为富足当然也不是指物质上的飞黄腾达。基督藉着祂的贫穷,而使信徒能享受到的富足乃是指救恩的本身,成为新造的人,活在新时代中的种种福气而言。这种种富足现在就可以经历到,好像已取得头款、订金一样;而在基督再临时,就得享所有的丰富(林前一4-8;林后五5;弗一13-14)。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只有藉着祂的贫穷,我们才能成为富足。我们能享受基督里的祝福,乃是要付代价的。其中的代价是先存的圣子道成肉身,进入堕落的世界。但我们从其他经文更看到,道成肉身的代价虽然很重大,也不过是开端而已。还必须付上遭受拒绝、嘲骂、逼迫、被出卖、受苦的代价;这都在客西马尼园和十字架上的痛苦中,达到高峰。这些事加起来,就成了我们救赎的完全代价(如:参,罗三22b-26;林前五7,六19-20,十五3;林后五21;加三13-14;彼前一18-20)。

  10-11. 引述完基督舍己之爱的榜样,保罗接着鼓励他们,用实际的怜悯的行动,显出他们爱心的实在。我在这事上把我的意见告诉你们。保罗的劝勉并不是一道命令(参8a节)。虽然保罗并不是用主对信徒的吩咐对哥林多人下命令(参,林前十四37-38),但他有时候会小心分别是他个人的劝告,或是主权威的命令,好像这里就是如此(参,林前七25、40)。慷慨这件事显然不是靠命令成就的(参,九5、7)。是与你们有益;因为你们下手办这事,而且起此心意,已经有一年了。虽然第7节(hina接假设语气)和第24节(分词当命令式用)都有命令的口吻;但保罗在八至九章整段说到捐献的事,唯一真正用到的命令式动词是在第11节。NIV的翻译就带有命令的口气:“现在就要完成(epitelesate)这事,以便用完成这事来配合你们愿作的心”。这就让我们看到保罗在这几章经文中主要关心的是:要哥林多人完成他们开办的事。

  保罗说,他们最好现在就作。因为他知道马其顿教会(保罗曾向他们夸奖哥林多人愿作的心)的代表们很快就会到哥林多来。如果哥林多人到那时还未办成这事,他们势必在这些马其顿信徒面前蒙羞(参,九1-5)。因此,他们最好还是现在就办成他们先前就开始的事。

  已经有一年了,可能是指他们回应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六1-4的话。RSV的翻译(和合本亦然,译自apo perysi)可能造成误解,同样的语法用在蒲草纸抄本中,是指同“去年”,也就是去年的某一段时间。因此可能是一个月之前,也可能是二十三个月之前。从这段经文上下文来看,假设哥林多人最初决定要参与这事,是在他们写信向保罗表示,而保罗在写哥林多前书回复他们时;那么apo perysi这个时间就要看写作哥林多前书和后书之间相隔多久,才可以下判断,作决定了(见导论)。

  我们猜想保罗应该说“他们起此心意,也当下手办这事。”但这里次序却相反,保罗是说你们下手办这事,而且起此心意。这就强调了一个事实:哥林多人早先的行动是出自他们自己热切的心愿,而不是因为使徒保罗给他们任何压力。问题是哥林多人的好意在过去一年中,并没有产生任何结果,所以保罗现在劝勉他们,既有愿作的心,也当照你们所有的去办成。不管有多强烈的意愿,除非化作行动,否则就不会有结果。

  12. 因为人若有愿作的心,心蒙悦纳,乃是照他所有的,并不是照他所无的。保罗之所以要向哥林多人解释这事,表示哥林多人之所以没有办成开办的事,因为他们感到他们的资源(财力)有限,没有办法筹募那么多捐献(参,次经多比书四8)。悦纳(euprosdektos)这个字在保罗书信中还用了三次。一次在罗马书十五16,说到外邦人蒙上帝悦纳。罗马书十五31又出现此字,保罗在那里表明他盼望捐项可蒙圣徒悦纳(圣徒指犹太基督徒)。最后在哥林多后书六2,用来说到上帝悦纳的时候、拯救的日子。因此,保罗用euprosdektos来指蒙上帝悦纳,也指蒙人悦纳。这个字在这里是用独立语气(absolute sense),没有牵涉到人的悦纳,保罗指的是哥林多人的救济行动在上帝面前可蒙悦纳。他向他们保证,如果他们尽力而为,必蒙上帝悦纳,讨上帝喜悦。保罗的看法是合情合理的,端看各人的经济情况,而不期望照他所无的来响应捐献的事。

  13-15. 在这几节经文中,保罗希望避免对捐献的事有所误解。哥林多人必须知道,这件事并不是要加重他们的负担,以使别人轻省一些。保罗论到基督徒当中均平的原则。以目前而言,比较富裕的哥林多人应当供应贫穷的犹大基督徒。同样的,说不定以后情况改变,到时他们的富余,也可以补你们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保罗是要以那些比较有钱的人的富余,来供应那些比较贫穷的人的需要。他并不是要那些有钱人也变成贫穷。施与受之间的互动是为了达到均平。他从出埃及的以色列人的经历中,找到这种均平的例子。当上帝从天上供应他们吗哪时,每一家要“按着各人的饭量,为帐棚里的人按着人数收起来,各拿一俄梅珥。”(出十六16)。当他们按着各人的需要收起来时,“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出十六18)。每一个人的需要都顾到,没有人缺乏困苦,也没有人太多浪费。这种模式说明了保罗要哥林多人了解的理想模式。他们也应当确保基督徒群体生活中的均平,使大家都不虞匮乏。这个理想若要实现,就必须要那些享有富余的人去关心那些缺乏之人的需要。

  C 举荐接收捐献的人(八16-24)

  保罗在这里推荐了三位弟兄,到哥林多办理捐献的事。第一个推荐的是提多(16-17节),然后是一个在福音工作上得称赞的弟兄(18-19节),第三个弟兄是“热心……屡次试验过的”(22节)。这段经文最后总结对这三位弟兄的推荐(23节),然后劝勉哥林多人,当这三位弟兄抵达时,要向他们显明爱心(对保罗)的凭据,并他夸奖他们(对马其顿人)的凭据(24节)。在推荐“得称赞”的弟兄与“热心”的弟兄之间,保罗扼要地说到他不想因为收捐银的事,而让人有机会批评论断(20-21节)。可能就是因为关心这一点,所以保罗要小心推荐,详细说明。保罗写这一段“推荐信”,可能也是为要预先防范那些先前毁谤他没有带推荐信的人(三1-3),使他们没有口实批评办理捐献的事。

  16-17. 多谢上帝,感动提多的心,叫他待你们殷勤,像我一样。保罗推荐提多,一开始就说多谢上帝,表示他感激他的同工如同他一样,关心哥林多人。保罗知道这样热切的关怀是上帝放在提多心里的,就好像马其顿人特出的慷慨,也是上帝的恩典在他们的生命中流露出来(1-2节)。

  他固然是听了我的劝,但自己更是热心,情愿往你们那里去。这更凸显了提多对哥林多人的关怀,因此保罗所作的推荐更加有效。提多虽然刚从哥林多回来,也用不着保罗再劝他又作一次辛苦的旅行。因为热切地关心哥林多人,他自愿担负这个使命。

  18-19. 我们还打发一位兄弟和他同去,这人在福音上得了众教会的称赞。后半句若照字面翻译,可作“这弟兄在福音上得的颂扬传遍众教会”。RSV加上传扬(preaching),NIV 加上“事奉”,比较普遍化。用比较普遍化的语法也许比较好,这包括福音的传讲;但也可以单指一般性的支持福音事工和支持传道人。

  不但这样,他也被众教会挑选,和我们同行,把所托与我们的捐赀送到了。保罗对这人的推荐,第二件要强调的是:他是众教会挑选的(他没有说明哪些教会)。他是他们挑选出来代表送捐赀的。不管这位早期有名的基督徒是谁,有一件事实是很明显的:他和挑选他的众教会必定与保罗持相同看法,知道办理捐献这件事的重要性。

  第19节最后一句话说明了保罗认为捐献的目的是什么。乃是可以荣耀主,又表明我们乐意的心。这个捐献是向外邦信徒收取,送给犹太基督徒;这件事正具体表现了上帝在基督里促使人和好。透过十字架,上帝使犹太人、外邦人与祂和好,同时也使这两个群体彼此和好。因此这个捐献作为外邦信徒与犹太基督徒之间新的关系的具体表现,正反映出上帝的恩典显在那些关心这件事的人的生命中,所以可以荣耀主。但这捐献不只可以荣耀主,也可表明我们乐意的心。保罗长久努力争战,为的是使外邦信徒得享福音的自由;他也得到犹太基督徒母会的赞许,把福音传给外邦人(加二1-10)。他们都同意,外邦信徒不用再受割礼,不必再负起律法的轭(徒十五1-35)。因为这两者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很可能外邦人的教会走自己的路线,不与犹太人的教会有任何关系。当耶路撒冷教会领袖肯定保罗传福音给外邦人时,他们也要求保罗要“纪念穷人”(加二10)。保罗显然把这事当作表达合一的重要方式,使两个完全不同型态的基督教会结合起来。因此他急于在外邦信徒中推动捐献的事,以表现他们对犹太基督徒乐意的心。

  20-21. 在接着推荐第三个差派往哥林多的人选之前,保罗扼要地解释他为什么要这么小心,找到这些信用绝对可靠的人来收集捐项,带往耶路撒冷:这就免得有人因我们收的捐银很多,就挑我们的不是。有些反对保罗和他传的福音的人,时常寻隙怀疑保罗在金钱接受之事上的动机,以致保罗要经常为自己的品格辩护(如:参,二17,十一7-11,十二14-18;帖前二3-12;帖后三6-9)。这捐献的事对教会之间的关系太重要了,绝不容有人因诬告这事处置不当而遭破坏。捐银指的是很大的一笔钱,因此更要加倍谨慎处理。保罗为了强调要很小心,又说:我们留心行光明的事,不但在主面前,就在人面前,也是这样。保罗的话回应了箴言三4,显示他最主要关心的是,在收集捐款这事上,应该要能在主的面前有荣耀,但在人的面前受称赞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事办的成功与否,就看这点。

  22. 在第20-21节加入说明之后,保罗又推荐要差往哥林多的第三个人选。我们又打发一位兄弟同去;这人的热心,我们在许多事上,履次试验过。我们不得而知为什么保罗不提第18-19节中和这里所推荐的人的名字。前者是众教会都称赞的,哥林多人应当也认识。后者也应当是他们所认识的,因为保罗接着说:现在他因为深信你们,就更加热心了。值得注意的是,对保罗而言,在推荐基督徒工人和劝勉一般信徒时,热心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质素。我们可能会更看重其他的资格,但对保罗而言,热心是其中最重要的(如:参,罗十二8、11;林后七11-12,八7-8、16-17;弗四3;提后一16-17)。

  23. 保罗总结他对这三个人的推荐,似乎是要回答若有人问他:“这些人是谁?”论到提多,他是我的同伴,一同为你们劳碌的。这里所强调的是提多与保罗的亲密关系。这是保罗说到同工时,唯一用到“同伴”(koinōnos)这个字的地方;但他用了好几次“同工”(synergos),指男女同工而言(罗十六3、9、21;腓二25,四3;西四11;门1、24)。论到那两位兄弟,他们是众教会的使者,是基督的荣耀。至于那两位兄弟,保罗则强调他们是众教会使者(使徒)的正式职称。使徒的重要意义(基本上是赋有使命的人)是在乎他是谁指派的,派他作何事。例如,十二使徒是基督的使者,受祂差派,作祂复活见证(路二十四44-49;徒一15-26)。保罗推荐的这两位兄弟是众教会的使者,受差派代表众教会,与保罗同往哥林多,很可能也一起上耶路撒冷,为的是护送捐款。保罗没有告诉我们,是那些教会差派了这些使徒。我们可以假设,因为保罗是从马其顿写信,因此差派的教会和差派的人都是马其顿人。但如果我们假定第八和九章是一体的,这种说法就有困难。在第九章保罗说到,如果有马其顿人一起和他到哥林多,却发现他们没有预备好捐款(九3-4),他和哥林多人都必感到羞愧。如果这两个使者和差派他们的教会都是马其顿人,那么保罗希望避免的羞辱(九5),反而可能在他们抵达哥林多时发生。

  这些使者也是基督的荣耀。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很难决定。最好的解释可能是指这些人为基督的荣耀而工作,因为他们参与收集捐款的事奉,而这是“可以荣耀主”的(19节)。

  24. 所以你们务要在众教会面前,显明你们爱心的凭据,并我所夸奖你们的凭据。说完三位差往哥林多的使者的信用之后,保罗作结论,鼓励他的读者要显出他们爱使徒的凭据(也就是要把捐款预备好),也要证明他对他们的夸赞没有落空,因为这些人去时他们已预备好了。这个凭据要显在众教会面前,也就是显在众教会代表,保罗差派到哥林多人的其中二人面前。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