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尔圣经注释
F 如何面对犯错的肢体(六1-6) 如果第五章结尾确实是针对加拉太教会的特殊情况说的,保罗现在就要转到下一个问题:如何对待那些悔改的犹太派基督徒,不论真有此事,或是假设情况(类似例子,参:林后二5-11)。“有人”用的是单数,也许是指教会内的某领导者,也许是指某个团体。此人若以某种地位自居,第4节显然与此有关;此人若是负责教导的长老,第6节所指就再清楚不过。不过,新约解经最大的危险,就是强加附会,特别是我们对于各地方教会的实际状况,所知太有限。然而,如果我们不以某系统来串连诠释整封信,那么我们就必须假设,保罗在结尾这一章,只是把一些不相关的命令和神学教导摆在一起而已。这当然也有可能,他的某些书信结尾,读起来像是加上去的附笔,但加拉太书的结尾却不太像。
再者,加拉太教会确实和哥林多教会一样,都有分门结党的问题;而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二5-11里,也明白地要求他们要“挽回”有过犯的人。不过,这终究是假设,哥林多书信的模式是否能套在加拉太书,并无定论。
“弟兄们,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又当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诱。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人若无有,自己还以为有,就是自欺了。各人应当察验自己的行为。这样,他所夸的就专在自己,不在别人了,因为各人必担当自己的担子。在道理上受教的,当把一切需用的供给施教的人。”
1. 被……所胜(prolēmphthē)的意思,可以是“(做错事)被逮住”,或是“落入陷阱”(NEB边注),或是“一时冲动而(犯错)”。163最后一个解释最生动,但若和犹太派基督徒有关,以此解释就和上下文不合,因为他们所犯的错误,不能称为“一时冲动”。“有人”(anthrōpos)的模糊性,是有意还是无意,端看我们如何诠释这整个情况。若是指领导犹太化运动的那人,那么第3节的那个“人”(tis),也是指同一个人。
你们属灵的人(pneumatikoi,或作“有属灵心志的人”)是指哪些人?保罗可能就是取其字面意思,意谓“你们这些受圣灵管理行事的人”,当然符合前一章的描述。此种解释若是成立,保罗就是直接呼吁没有误入歧途的加拉太信徒,要帮助那些失脚的人。有人认为,pneumatikos是那些自诩属灵地位高超的人自封的头衔(也可说是个“派别名称”),所以觉得这里有更深的含义。保罗似乎是说:“你们自认属灵上高人一等吗?很好,请用行动证明。”pneumatikos一字后来牵涉到诺斯底主义,但此处毫无干系。最可能的解释就是,加拉太有人以此作为他们的头衔。不过,这个字在哥林多前书三1,具有正面含义,与“思念地上事的信徒”,亦即“不成熟的信徒”(nēpioi)为对比。即便这是加拉太教会里的一个“派别名称”,我们也不必要把他们与保罗后来指责的“不道德”、拥诺斯底思想的群体牵扯在一起。挽回(kartartizete)的意思是“恢复到先前的景况”或是“完成”。第一个意思尤其贴切,用以形容那些因犹太教化或是其他因素“偶尔犯了过错”的信徒。福音书也以这个字作“补网”之意(太四21)。小心(skopōn,“看”)一字,保罗生动地从复数变为单数,好像是从教会的集体责任转为每一份子的责任。Skopōn的基本意思是“看”,也有集体意识的“小心”之意,一如该字的中译。
2. 这一节圣经又用了担当(或作“肩扛”,bastazete)一字。在五章10节用于犹太派的主谋:他必须要“担当”或“遭受”神的严厉审判。这里又是用来描述承受担子,不过具有正面含义,因为其中包含的是责任与关注(除非像NEB所译:“彼此帮助,肩扛这些重担”,此处指的是罪人的愧咎)。第5节,该动词与担子(phortion)并用,意思没那么凝重,指的是像门房或小贩“扛包裹”一样的承担。该字在信中最后一次出现,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在六章17节,保罗用了bastazo,“我身上‘带着’耶稣的印记”。这句话的意思看六17节注释。
基督的律法特别值得注意。若非加拉太人的特殊问题,保罗大概不会如此直率地表明:“基督的律法”高于“摩西的律法”。164而“完全了(anaplerōsate)”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加拉太人和那些假文士热切地想要守摩西的律法,但保罗却指出一条更高的道路——他们不必守摩西的律法,但藉着守基督的律法,就完全了摩西的律法。
3. dokei tis einai意为自以为了不起(新译:和合:“自以为有”)或“自认是个人物”,令我们想到二章2、6节用了三次“有名望的”(hoi dokountes),形容耶路撒冷的“使徒”。此处大概没有那么具体;dokei“似乎”与ōn“确实存在”、tis“某一人”,或是与mēden“什么也不是”都成为极其强烈的对比。一个人的价值若是比池塘边的青蛙都好不了多少,这种严苛的批评也就可想而知了。不过保罗大概只是想到此人属灵光景的可怜,其实他未必真的是个无名小卒。
自欺:新约关于“欺骗”的同义字很多,此处保罗用的字是phrenapatā,在新约里只出现一次。其同源名词phrenapatēs(欺哄人的)倒出现于新约,如提多书一10(也是指“奉割礼的”那派人。)保罗用“欺骗”这词,可能是因为那人太过聪明了,竟把自己骗了,但却骗不了他人。
4. 各人应当察验自己的行为(“行为”或作“工作”,见吕译),其意思并不十分清楚,端看我们是否要根据加拉太的实际情况来解释,或只将它视为类似保罗其他书信里的比喻。NEB似乎是照着前者的思路来译:“各人应当察验自己的行为,这样,他是以自己做为评量自己的成就的标准,不是以别人为标准。”但其后半句并没有忠实地译出可夸口的理由(kauchēma)。不过,当保罗说到察验传福音或教导的成果时,察验者通常都是神。这里应该也是这意思,特别是以这封信的背景来看的话。所以,保罗可能同时想到,那些教导犹太化的人的“行为”,以及他自己的“行为”,前者经不起神的察验,后者可以。165这样解释有个好处,即“夸口”的理由也点明了。加拉太人以犹太派基督徒虚有其表的“行为”夸口,保罗所夸的,却完全不一样。这点随后我们会看到。
5. 担当自己的担子:保罗的意思可能是,犹太派基督徒最好先别“数算战利品”,应该思想在未来的审判时,他们要站在哪里。因为,在那一天,我们每个人都要向主交帐。一如腓利斯(J. B. Philips)所说:“各人必须‘肩扛自己的包裹’”。所以,个人在主的面前的责任,和第2节的命令互相担当彼此的重担,两者没有冲突。
6. 我们很难决定,第6节究竟是这一段的结尾,还是下一段的开头,因此,最好仍将它视为衔接两者的桥梁。在道理上受教katēchoumenos ton logon是指接受基督教义方面的教导,所以这道(logon)也就是“真道”(吕译、NEB)。至于这是否指初期教会已有完备的教义问答系统,相当令人怀疑。166总之,这是指着“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说的。如果误导加拉太人的是一位教导的“长老”(提前五17),保罗的这项命令就具有特别的意义,不过它当然也可以是广义的。保罗说要与施教者分享(koinōneito,现中)或“团契”,其实也就是“在经济上支持”的委婉说法(和合:供给)。对保罗来说,“把一切需用的供给施教的人”并不只是一般学生对老师的义务,而是,这种付出才真正地表达了基督徒的“分享”和“团契”,这也是基督的生命的特后。167提摩太前书五17-18清楚谈到,基督徒有义务对宣教和教导的人“奉献”。是不是加拉太人拒绝在经济上支持某位犯错或主张犹太教化的牧者?
G 撒种与收割(六7-10)
保罗重拾五章22节“圣灵果子”的比喻。该处注释曾提及,karpos通常指“果实”,但是也可以指“谷类”,而这里就是谷类收成的喻象,也是个由来已久的圣经使用的明喻,常见于福音书,不过在福音书通常意指福音工作。保罗用此比喻,可能与上述的“供给”有关,因为他有时以“撒种”形容慈善行为,哥林多后书九6即是一例。
“不要自欺,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顺着情欲散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着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168所以,有了机会,就当向众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当这样。”
7. 这里的“欺骗”(planāsthe)用的是被动态,表示加拉太人确是被外人所听误导,所以这两个对比句非常口语地并排在一起:“不要被蒙骗了,神是轻慢不得的”。NEB将“轻慢”译为“愚弄”(若照希腊文字面来译,就是“嗤之以鼻”)169。这两句的原文押韵,且经常以类似形式出现,所以可能是谚语或俗语。
8. 从肉体收败坏(新译;和合:“情欲”):保罗的意思不仅仅是,我们今生就收割坏果子;在保罗看来,败坏不仅是道德的堕落,它也指肉体终不可免的“朽坏”,不论是被称为sōma(身体)或sarx(肉体),都令我们想到人性的堕落(林前十五42),而这朽坏只有未来的复活能胜过。的确,既然在希伯来的思维里,死与罪密不可分,保罗是否需要另做道德和肉体的败坏之分,恐怕相当令人怀疑。这种区分只是现代人的思维模式而已。对保罗而言,在世上这肉体的败坏,只是属灵的死亡和败坏的自然结果,而后者就是现在人类的景况。这也是为何在新约里,复活与新生命的关系总是如此密切,这新生命是从死里复活的生命(弗二5-6)。基督徒一旦脱离了罪的权势,也就脱离了死的权势,因罪与死原是形影不离的兄弟。因此,与败坏(phthoran)相对的,就是永生(zoēn aiōnion),即神的“救恩”。“救恩”和“生命”有关的说法,可溯至旧约(如:诗十六11)。但在新约里,“生命”的观念,有更丰富的新的蕴涵,因为“生命”不再只是肉体的生命(BAGD)。
9-10. 保罗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信徒,人不能靠行为得神的喜悦;但另方面,他也不断提醒他们,基督徒有行善的责任。在这短短两节经文,他就提到两次:第9节的kalon poiountes,与第10节的ergazōmetha to agathon(和合本皆译为“行善”)。不过两个不同的“行”(poiein与ergazesthai)与“善”(kalos与agathos)字并没有什么差异;保罗这么用的唯一原因可能是让文章的变化多些。NEB将第10节的向众人行善事,译为“我们要行一切有益的事”应该是正确的。但这只是诠释上的小问题,并不影响大主题,那就是基督徒行善应责无旁贷。
“属灵耕耘人”只会遭逢一种危机,因为只有一件事会妨害收成。这件事在此用了两个词形容:灰心(mē enkakōmen)与丧志(mē eklyomenoi)。enkakeō的意思是“绝望”,源出“屈从邪恶”、“屈从困难”之意。eklyomai的语源完全相异,最后衍生的意思也与前者相同,源出与“束紧腰带”相反的意义。希伯来人工作的时候都要“束腰”,因此“松开腰带”就表示放弃努力。BAGD解释为“懒散”,保持了比喻的意味;该字的被动语态用于医学术语,就变成“瘫软”、“疲惫”之意。用来形容沮丧的耕耘者,生动自不在话下;用来形容沮丧的加拉太人也很适当,因为他们发现以前的努力都白费了。两者绝望的理由是一样的:就是看不到成果。
到了时候:保罗用的“时候”(kairos)有特别的意义。希腊文里,chronos是指抽象的时间,而kairos则指“时机成熟了”,即“某事的时候到了”(参:巴尔170)。所以,神的时候到了,我们才收割。但是,向众人行善一事,现在就是神的时候,特别是对主内的弟兄姊妹。我们时时都有机会向众人行善,这是不可忽略的。
信徒一家的人意思是,“和我们因共同的信仰,而成了一家人的人”,亦即,和我们一样,都是因信基督,而出生在神的大家庭里的人。因此,尽管我们应兼爱世人,保罗说,对这些“家人”我们更要特别关爱照顾。171既然“行善”的意思差不多就是“救济”,也许这句话背后有含义:保罗要鼓励信徒多多乐捐,以救济耶路撒冷穷苦的圣徒,不过贝兹觉得这样解释过于牵强。
尽管贝兹不同意这看法,从上下文来看,这个解释还是有可能正确。保罗在前面就已提到,他要为那些穷苦的圣徒募捐;此处没有明说捐项之事,可能是由于,加拉太教会目前气氛仍不安定,不适合提此富争议性之事。如果这个解释正确,那么第6节的“受教的”和“施教的”,就分别是指外邦基督徒和犹太基督徒。而第7节的“撒种”和“收割”,就是指“救济”而言。只是保罗在引用这句话时,忍不住也要提到其道德上的意义。当时情况显然是,从耶路撒冷来的犹太派基督徒的作为,令那些最忠实的外邦基督徒“灰心”、“丧志”,因而不想再“行善”。保罗在鼓励信徒的同时,是否也在表露自己的心声呢?他是否也曾“灰心”、怀疑,他能否用爱将这些耶路撒冷的“右派分子”挽回,使这些顽固又心胸狭窄的基督徒,迷途知返呢?我们无从确定。但我们知道,保罗和加拉太的教会,终究都没有放弃这无私的爱的服事——他们都乐捐了,保罗也将捐项带到耶路撒冷了。
H 亲笔签名的结语(六11-18)
这封信的主要部分已讲完了,保罗现在从书记手中取过笔来(假设他没有亲自写整封信),亲笔写上“神的恩”等祝福(参:帖后三17),证明这封信确实是他写的。但当他看着他那松垮的斗大字迹,自知不好看,不禁想到,这也正是他的生命、他的服事的写照,甚至也是基督教的写照。在他而言,生命中再没有什么“好看”或“体面”的事,惟有基督的十字架。因此,保罗最后以他和被钉的弥赛亚的亲密关系收笔;在平安的语气中,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兵,为这封扞卫真理的信,写下了句点。
“请看我亲手写给你们的字是何等的大呢!凡希图外貌体面的人,都勉强你们受割礼,无非是怕自己为基督的十字架受逼迫。他们那些受割礼的,连自己也不守律法。他们愿意你们受割礼,不过要藉着你们的肉体夸口。但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因这十字架,172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论,我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受割礼不受割礼都无关紧要,要紧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凡照此理而行的,愿平安、怜悯加给他们和神的以色列民。从今以后,人都不要搅扰我,因为我身上带着耶稣的印记。弟兄们,愿我主耶稣基督的恩常在你们心里。阿们!”
11. 何等大的字(pēlikois grammasin)可能是指,由于保罗不是专业书记,所以字写得松垮不工整。也许是他比较习惯写希伯来文,希腊文写得不好。如果这封信前面是专业书记所写,那么保罗的大字就更显突出了。多数学者都是照这个字面的意思来解释“何等的大”。BAGD还列了一些不同的解释,譬如,这“大”可能是指某种字体。而那些认为保罗为眼炎所苦的人,就会说,字写得大的,通常是视力不佳的人。但是许多识字不多的人,字体也很大,可是未见有人因此说保罗识字不多173。
12. euprosōpēsai这字在新约只出现这一次)的意思是“使自己看起来体面”。“外貌”的原文是en sarki,指“在肉体上”,BAGD建议译为“在人面前”。174外邦人看到这里,可能会不禁莞尔,受割礼竟和“体面”有关系;其实在他们看来,割礼不过是一种野蛮的割身习俗,像未开化的人的纹身一样。但很可能保罗的意思是,犹太教要的“体面”是“入教的数字”,一年内让好多人受割礼,当然是可夸耀的事(太二十三15)。我们倒不必急着取笑他们,现在教会若以“受洗人”为目标,有时也很危险。此外,犹太教的确相信,仅仅外表的受割礼,也是某种成就,因这是进入神的约的初步。同时,保罗也看得很清楚,他们接受割礼就意味着,十字架那讨厌的“刺”就没有了。他们再也不必在律法和恩典之间做选择,受割礼就是两者兼得。这背后的神学观,以及保罗为何发怒,提倡“和平”者不可不知。当然,如果外邦人受了割礼,又持守律法,他们就不会受迫害,因为和犹太教之间就没有裂隙了。请参阅前面二章12节,彼得因“怕奉割礼的人”的反应。
13. 那些受割礼的(hoi peritemnomenoi或者是关身语态“那些给自己行割礼的”),应该是指那些奉行割礼的犹太人,不是指这些受了诱惑,几乎就要接受割礼的外邦人。这和五章3节的情况不一样,该处指的是归主的外邦人,但这里不是。根据上下文来看,这是合理的判断。这里若指犹太人,那么“割礼”(peritomē)一字的平常意思,用作犹太民族的同义词。他们也正是保罗谴责的对象。犹太人自己没有真正遵守律法(罗二21),又何必拖外邦人下水,要他们接受这叫人被律法捆绑的仪式呢(徒十五10)?
另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词是“夸口”(kauchāsthai,六4里,保罗用的是名词kauchēma)。保罗说,希伯来人如此热中要人入犹太教(参:太二十三15),理由只有一个,就是想要藉他们外表的割礼情况“夸口”。但保罗已经说明,这种外在的仪式丝毫没有属灵上的益处。
14-15. 我们会以为,保罗若要制衡这些以“受割礼”夸口的,就要以“不受割礼”夸口。但他不能这么做,因他自己也是受了割礼的犹太人。保罗解决这问题的方法是,深入真理来看:这两种外表的情况都不重要,甚至毫无关联。他若是犹太人,就不能以“受割礼”夸口;若是外邦人,也不能以“不受割礼”夸口——他惟一能夸口的就是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这十字架使所有这类的区分变成没有意义。这十字架使保罗完全脱离了过去的“外表的世界”(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同时给犹太人和外邦人一个全新的视角。现在真正要紧的事是,犹太人和外邦人都要在基督里作一个“新造的人”,一种新的人,以新的眼光看事物,进而过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新造的人(kainēktisis)是保罗的一个重要观念,值得探究。创世记显示,神的创造被罪破坏,后来,藉着先知和接受天启的人,神让我们看见神的新创造,ktisis(例:赛六十五17;启二十一1)。这里和哥林多后书五17一样,ktisis应译为“受造物”而不是创造;换言之,“新造的人”指的是,神在每一个基督徒身上,再一次作创造之工,而不是指神造新天新地175。
16. 当保罗说凡照此理而行的(hosoi to kanoni touto stoichē-sousin),或“凡按此准则生活的”,他是指上述的属灵经历。这种再造的新人真正有“基督的心”(林前二16),用神的眼光看事物。保罗在五章15节里所用的“行”(stoicheō)与“圣灵”(pneuma)相关联。此处的“行”用的是与格(dative)形式,更具有比喻性的“坚守”、“合乎”、“跟随”的意思,一如BAGD所示(因此有些版本边注作“要坚守”)。
神的以色列民:要诠释这句的意思,必须先决定如何解释前面的kai字。这字的意思是“和”(以及),还是“即”(NIV:“甚至”)?RSV和NIV都采后者的意思,但其实两者都说得通。若译为“和”,保罗最后的祝祷就是:祈求神将平安、怜悯同时加给明白“未受割礼并不重要”的外邦人,以及明白“受割礼也不重要”的犹太人。犹太人若认清这点,就证明他们真是“神的以色列民”,是称义的“余剩的民”。在他们而言,受割礼的是心,而不是身体(罗二29)。所以,这两种人惟一的不同就是“受了割礼”和“未受割礼”。这也等于是对那些“正统”的犹太基督徒,表示认同,免得他们认为,他们和犹太派基督徒都是保罗攻击的对象。所以保罗若说“和”,就表明了,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是神施恩的对象,套句某位现代犹太基督徒的说法:他们已经“在弥赛亚里联合为一”了。我们可能会觉得,这是保罗责难之余,仍愿与他们和好。其实,像这样的一封信,以平和、和解的结语收笔,是很适宜的。
另外一个解释“即”(也就是),就显得比较大胆了,但这和保罗的风格也不违背。语言学上,将kai解释为“即”,丝毫没有问题,但神学上的问题必须要解决。换句话说,这是将凡照此理而行的定义为神的以色列民。“教会就是新以色列”这句话,就很简明地表达了这意思。176我们可能会以为,这种说法太直接、太强烈,但从整体看,这确实合乎保罗提出的神学思想,是不容置辩的。首先,若将kai解释为“和”,就表示保罗认为,神的国里同时有两种不同的人,第一种是照此理而行的(作新造的人)其次是“神的以色列”。而那些不照此理而行的,是属于旧的以色列,他们把自己排除在“真正的以色列”、“神的以色列”之外。这是保罗的神学逻辑必然推出的结论。换句话说,相信真道的犹太基督徒可以进入神的国,不信真道的人,不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都与神的国无份。保罗甚至还会再进一步说明:信主的犹太人就属于神的以色列,而那些不照此理行的犹太派基督徒,就不属于神的以色列。因此,教会里没有两种人,只有一种人。这也是为何保罗在安提阿时,要为犹太基督徒和外邦基督徒之间的“爱宴”,据理力争。
加拉太书以外,在歌罗西书二11,以及腓立比书三2-3,保罗将“只有一种人”(心灵受割礼)的观念,说得更清楚。但我们要记住,保罗只说基督徒是“真以色列民”,他从未说外邦人要变成犹太人,或犹太人要变成外邦人,我们不能自己擅加曲解。保罗说的是,信主的犹太人和信主的外邦人一起构成真正的“神的以色列”,成为神合用的器皿。颇堪玩味的是,“愿平安归于以色列”原是旧约里,为神的子民所求的一大祝福(诗一二五5),也是早期希伯来祈祷文里的“十八个祝福”之一。
17. 搅扰我(kopous parechetō)是希腊文中常见的口语。ko-pous有不好的含义,指“恼怒、烦扰、搅扰”。保罗在四章11节使用的动词(kopiaō),其含义是好的,指“辛劳”、“努力”。保罗在数封信里,常用到“辛劳”这字,是宣教和牧会生活里所少不了的。但保罗从未要求免去这辛劳,为了加拉太教会,他甘心乐意辛苦;他害怕的只有一件,就是“枉费了功夫”。他真正希望能避免的是,犹太派基督徒永无止境的骚扰。他们不断地强调割礼,坚持我身上(e-n ō sōmati),或“外表上”要有印记。177保罗要一次彻底解决犹太派基督徒的逼迫,就决定让他们看见,他身上也有“特别的印记”,但这印记乃标明,他是属于基督,不是属于犹太教的。也许,保罗也想到了那些立场摇摆不定的加拉太人,他们心中的疑虑:他们身上,是否也需要一个外表的印记,像割礼一样,以确定他们的救恩?保罗说这句话,目的就是除去他们的疑惑,让他们在面对犹太派基督徒的挑战时,有话可答:他们和保罗一样,身上已有了耶稣的印记。
“带着”(bastazō)在这封信里的几种用法,178前面已提过了。这字有“肩负”、“背着”某个很大或很重的东西的意思。所以,且不论耶稣的印记为何,带着这印记不是轻松容易的事。此外,这印记既是在保罗的“身体上”(en sōmati),或说“外表上”,就不是只有他自己才看得见的某种属灵境界,而是外在的、看得见的记号。
但最核心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耶稣的印记(ta stigmata toulē-sou)?后来的基督教神学有些天真,认为这是指,保罗的手上、脚上,和身侧,都有明显的记号,和基督被钉受伤的位置完全一样,因此他和基督非常相像,有人还列举某些基督教的神秘经验为证。我们且不用问,后来是否真有这种身体记号的事,也不用问,这些记号是如何产生的(属于某种不正常的宗教心理学问题),这种拘泥字面的解释,一看便知,和保罗的思想是矛盾的。
在非圣经用的希腊文里,印记(stigmata)通常是指,烙印在奴隶身上,做为识别其所属主人的“记号”或“烙印”,就像今日牛羊身上的烙印一样。根据希腊草纸文献,奴隶逃跑时,主人就会把他的识别印记公诸告示栏。这是“印记”的意思。旧约时代的犹太人没有这种习俗,但他们在志愿终生服事主人的奴隶耳上钻洞(出二十一6),也是类似的“印记”。stigmata这字也用来指一些类似原始宗教割身仪式,所留下的疤痕。BAGD认为相当于现在的“纹身”。如果保罗说的“印记”是这意思,那么他就是有意地表明,犹太教的割礼记号无异于那些宗教仪式的割痕。这种说法很大胆,但保罗在五章12节里,就已经这么做了。所以,这句话可以改述为:“你们要求我要有仪式的疤痕,是不是?我已经有疤痕了,但这疤痕乃标明我是属基督的人。”NEB的译文“我带着耶稣在我身上烙的印记”,也可以这样解释。
那么,这“印记”是什么呢?既然这印记是外表看得见的[entō sōmati(在我身上)有此含义],它必然就是保罗为基督受苦,所留下的疤痕。主张南加拉太学说的人可以说,保罗在路司得被人用石头打(徒十四19),就是个可能的例子。其实,哥林多后书十一章显示,保罗还有其他许多经历,都可能会让他留下“疤痕”。他被犹太会堂的助理鞭打,被罗马官府无情地鞭笞、棍打,被人丢石头,这些遭遇都会留下清晰的伤疤。这些疤痕是保罗甘心乐意为基督受苦的证据,是区别他为基督仆人的印记。主张这种解释的各种文献,在BAGD那篇精采的文章末后,都有引述。
18. 保罗以上面那句平安的话结束后,最后再加上“恩惠”的祝福,这是他的习惯做法,只是祝福的形式有长有短。我们比较熟悉的祝福,是哥林多后书十三14的:“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这句形式较长,将三位一体的关系丰富地表达出来,显然是发展到最完整阶段的祝福;而加拉太书的祝福则较简短:弟兄们,愿我主耶稣基督的恩常在你们心里。179但形式简短并不代表其神学内涵不够丰富,只是没有完全表达出来而已。我们正确地理解就可发现,此处其实已将三位一体的“恩典”神学表达出来了,180因为保罗指出了最中心的基督,正如保罗所有的基督教真理,都是以基督为中心。
基督的名字是耶稣,也就是旧约里的“约书亚”,是神的百姓的“救主”(“耶稣”照意思译,就是“救主”)。他将带领他们进入神所应许的产业(书一6)。此外,祂是基督,是弥赛亚,是照着神的旨意被“拣选”的,要实现旧约里所有的盼望和目标。基督的本质就是恩典,是神白白地赐给人的爱,浇灌在本不配得的人们身上。基督就是恩典的化身,不只如此,他是神的恩典来到世上成为肉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到“主耶稣基督的恩”时,不能不联想到“神的慈爱”——不论我们有没有将这联想明白地表达出来。这里表达形式虽然简短,但对基督徒而言,保罗称耶稣为主,就是把基督和神联系了起来,因为“主”乃是旧约里对神的敬称。再者,在许多见证圣经的文献里,此处基督不是被称为“主”(kyriou),而是被称为“我们的主”(kyriouhēmōn),表达了一种“归属感”,这是保罗神学思想的一大特点。最后,这祝福是常在你们心里(meta tou pneumatos hymōn)。这句固然可以最平常的意思来解释,但对基督徒而言,它必定也会让人想起基督所赐的圣灵。圣灵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基督里结合:靠着圣灵,我们才能在主里重生,成为弟兄姊妹(adelphoi)。在这祝祷的最后,保罗衷心地写上阿们!181希伯来人在祝福和祈祷最后,通常都会加上阿们,后来基督教也承袭了这个传统(林前十四16)。这里的阿们是肯定基督的独一性,以及十字架救赎的充足性;它也肯定了这整封信,甚至肯定了保罗的整个神学立场,因为神自己已经将阿们给了基督(林后一20)。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