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三章
3:1 “犹太的旷野”包括死海西岸,和约旦河下游东、西两岸的野地。据历史考证,这是当时犹太教派中的爱色尼派(又称戒行派)和昆兰派生活的地区。参《马可》1:4及15注。四本福音书都在记载耶稣传道工作之前,报导了施洗约翰的布道和施洗。马太特别指出约翰在神救世计划中的地位(3:13;11:7-19;14:1-2;17:9-13等)。约翰是否来自爱色尼派,或者属昆兰派(请参阅附录〈新约时代的犹太教派〉),都无法确定,这两派的洗礼是可以一再重施的仪式,不象施洗约翰的悔改的洗礼,只施一次,要人度圣洁公义的生活,免受将来的审判(8节)。
3:2 耶稣的先锋施洗约翰所传的信息,与耶稣最初传道时宣讲的内容相同(4:17),都是要以色列人“悔改”,因为“天国”近了。“悔改”是从罪恶的道路中回转,归向耶和华,信守与神所立的约。“天国”指神对世界的管治。
新约四本福音书中,“天国”与“神的国”二词常互用。有些学者认为“天国”一词着重神某些方面的治理,对象只是人;不象“神的国”为全宇宙,包括天使和其他受造之物。“天国”因此是今世的,包括用“麦子”(真信徒)与“稗子”(假信徒)来代表的人(太13章)。但一般都认为“天国”和“神的国”含义一样,只是作者用词习惯上的不同。《马太福音》多数用“天国”,《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则用“神的国”。犹太人尊敬神之名,为了避讳,喜欢用“天国”,成了习用语。《马太福音》为犹太人而写,所以多用“天国”;其余三本福音书用“神的国”,让非犹太读者容易了解。
耶稣的“天国的福音”(4:23),讲的是基督降世,神在地上的统治即将开始的好消息。这是旧约众先知预言的中心。凡是要进入这个新国度的必须悔改,存纯洁的信心,行公义正直的道路。
3:4 参《马可》1:6注。
3:7 法利赛和撒都该是犹太社会中对立的教派。“法利赛”在希伯来文为“分出来的”意思。犹太人结束被掳生活,回归故土之后,先知职事中断,于是有被称为“圣者”的人兴起。这些人敬畏神,劝导大家遵守律法。这个运动到耶稣时已趋式微,蜕变成法利赛党人的墨守成规,拘泥传统,坚持前人作的解释有神授律法同等权威(比较太15:2-3;可7:8-13;加1:14)。法利赛人大都敦品励行,克己自制,有宗教热诚,但也自义(路18:9)。
撒都该人属祭司阶级,否定天使,否定其他灵界事物和神迹,尤其不信肉身复活(可12:18-23;徒23:8)。他们和公会大祭司沆瀣一气(徒4:1-2;5:17)。撒都该人本身没有明确的教义。参看附录〈新约时代的犹太教派〉。
3:11 “那在我以后来的”指耶稣基督。“提鞋也不配”和《马可》,《路加》的“解鞋带也是不配”(可1:7;路3:16)可能是亚兰文同一个字škl的不同翻译,都是指卑微的仆役对主人的服侍。
3:12 施洗约翰要人明白,弥赛亚来固然是为了拯救,但也要审判。麦子在打谷场上打过以后,麦粒和糠仍混在一起。农夫用簸箕把二者一同扬起在风中,麦粒落下,糠皮吹在一旁。麦场剩下干干净净没有了糠皮的麦子,可以收在仓里;人用火把糠烧掉。同样,弥赛亚要用审判把悔改和不悔改的人分开,悔改的接纳在天国里,不悔改的要受“不灭的火”的刑罚。
3:15 “约翰的洗”代表人认罪悔改,得神饶恕。耶稣无罪,本不用受洗。祂受约翰的水礼,是为了“尽诸般的义”(或作礼)。耶稣所说的“义”或“礼”是什么呢?圣经没有直接说明。从上下文来看,“义”是指接受了洗礼的人在生活上应做到的标准,应达到的合宜的尺度。耶稣接受约翰的洗是公开承认这种标准与尺度对祂和对众人同样有效。这也是天父的旨意,祂要来实现(尽)它。
3:16 圣灵降在圣子耶稣身上,可以有能力展开传道的工作;圣父的声音见证耶稣是祂的爱子(17节)。参28:19注。“三位一体”的真理在这里显露。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